灾难救援更专业
当震区道路毁坏、人员无法进入时,卫星当“鹰眼”,传回高分辨率影像图,直升机快速起降,搭建“生命之舟”。据了解,4月20日地震发生后,一大批先进的通信搜救设备,立刻被投入到了救灾现场,凸显出此次救援的专业性。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李京说,汶川地震刚发生时,没有马上启用航空遥感技术来收集灾情信息。而这次就不一样了,灾害8时2分发生,9时18分就已经有直升机前去获取信息,了解灾情,中午12时左右,已经可以从电视和网上看到航空遥感的影像,并据此分析受灾情况。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仅应急速度加快了,而且非常重视信息的快速收集。另外,在几个小时内就精确地确定了受灾最重的地区和范围并派出了专业的救援队伍和重型救援设备。这些都反映出了我们应急速度加快的同时,应急能力也提高了,而且更加专业了。”李京说。
全民应对更理性
回望过去几天里争分夺秒的抢救,我们看到,经验在不断丰富的不仅仅是专业救援队伍和团体,民众的态度也更加理性。虽然无法都去灾区,全国人民却用最真诚的守望和最给力的爱心传递,有力地构建了灾区的“大后方”。
以往灾难发生后,人们总是通过捐款来表达爱心,如今,结合受灾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御寒衣物、奶粉、急救药品等,通过各种物流通道,从四面八方运往灾区。更多的渠道和细节,彰显着人们对于灾区人民最朴素也最实际的关切。
不少媒体在微博上呼吁:给救援车辆让出生命通道,非专业人员尽量不要前往灾区,理性救灾也是一种支援。新兴社交媒体更成为救灾的催化剂,更多的民间公益组织通过微博、微信集结起来,快速加入到救援行列中。
此外,理性的反思和及时辟谣也成为了救灾的另一个侧面。芦山地震后,有人迅速展开了辟谣的工作。“我们目前一共处理了芦山地震900余条谣言,和过去几年突发状况相比,这次的谣言类型大幅度减少,辟谣速度也更加高效了。”新浪微博事业部高级运营经理胡亚东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国家能力更强大
与5年前相比,经历过汶川地震之痛的中国社会能够更加迅速有序、理性高效地集结力量进入到“一级响应”状态,救援在灾难面前变得更为有力和完善,专家认为,这折射出中国不仅从灾难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更在深刻思考、积极改进,国家的行动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从汶川到芦山,中国应急救援体系更趋成熟,尽管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完善,但人们已经看到了更加快速集结、更加文明有序的中国力量。”复旦大学公共安全中心主任滕五晓教授说。
为什么这几年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进展?王绍玉指出,一是非典之后中国应急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安排上有了长足进展,而且确实发挥了作用,依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另外,经过多次自然灾害考验后,政府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当然,最终来讲,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基础。多难兴邦,中国正从一次次灾难中成长,成长为一个更有担当、更有速度、更有质量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