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绝非飞上去、落回来那么简单,形形色色的空间实验也是重要内容。
自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至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了各项技术验证试验,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实验,涵盖空间环境、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多个领域。
神舟十号发射在即,我们盘点过去神舟飞船开展的实验,了解它们在太空中的工作。
神舟一号:开启“太空诱变育种”实验
神舟一号共在太空中飞行了21个小时,其实验内容以验证载人航天技术为主。
这次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就,成功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试验各项目的均已达到。
但这次试验也存在一些技术缺憾。例如火箭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虽参加了任务,但不具备逃逸功能;飞船十三个分系统中,结构与机构、热控、电源、制导导航与控制、数据管理、推进、测控通信、回收着陆、环控生保九个分系统全部参加试验,有效载荷、乘员、仪表照明三个分系统只是部分设备参加了试验,涉及航天员安全的应急救生分系统没有参加试验;航天员系统和飞船应用系统除个别设备参加试验外,绝大部分设备是工艺件,不加电工作;着陆场系统没有启用副场等。
同时,神舟一号搭载了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以及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尽管科学实验相对较少,但开启了我国“太空诱变育种”实验,对后续研究影响深远。
神舟二号:我国第一个“太空实验舱”
与神舟一号相比,神舟二号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共飞行了6天零18小时,其间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及技术试验。
神舟二号共搭载64件科学实验设备,均为首次上天的正式产品。其中有进行空间材料科学试验的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空间晶体生长观察装置;有进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的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和空间通用生物培养箱;有进行空间天文观测的太阳和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包括超软X射线探测器、X射线探测器和γ射线探测器;有进行空间环境探测的大气成分探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和固体径迹探测器;有有效载荷公用系统,还有微重力测量仪等。这些设备几乎遍及三个舱段的各个角落,把飞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太空实验舱”。
借助这些设备,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包括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同时穿插进行了部分对地观察设备的在轨测试,以及空间天文、环境监测仪器的试验任务。这是我国首次在自己研制并发射的飞船上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