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闻周刊》10月31日的评论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业已准备就绪,将于11月9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官方媒体10月30日普遍报道了这一消息。中国有直到最后一天才公开宣布中共关键性事务会议日程的习惯,去年十八大召开前几天,官方媒体才宣布了确切召开日期。三中全会在中共历史上素有美誉,多项重大改革措施都是历届三中全会出炉的,中国经济也因此步上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那么,本次三中全会将出现怎样的、被一些吹风者称为“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
英国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马克 威廉姆斯和朱利安 埃文斯普理查德10月31日联合做出的报告认为,不应对本届会议出台激进改革措施抱太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特别是由于牵扯到太多、太强的既得利益阶层,任何对国有企业伤筋动骨的重大改革举措都很难出台。报告认为,不能指望三中全会提出更多改革细节,因为那不是党的职权范围,党只能在方向性问题上给出指导意见,因此近期关于货币政策放宽、解除资本管制等改革方向的议论注定不会正确,因为那是人大而非党代会要讨论的问题。报告认为,即使没有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也不是世界末日,中国“还没到危机迫在眉睫的地步”,当然改革不到位会减缓中国2015-2020年经济增长力度。报告提到的一些改革措施,包括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允许地方政府更方便地发行债券,以扭转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减少企业管制,鼓励非国有经济成长,以及允许更多私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等。报告认为,有效的改革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家庭平均收入和经济规模不相称、政府权力过大,以及资本配置效率低下,并称“三中全会会给出人们期待的一些改革信号,但不会给出所有答案”。
《华尔街日报》文章称,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国有企业拥有丰富资源却效率低下诟病不已,并认为国企应对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负有主要责任,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国资委在10月31日吹风,表示将坚持国企政企分离改革原则,并吸引包括私人资本在内的“各类投资者”,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还特别批评了政企不分、地方政府干预国企管理等弊端,强调了国企利润下降、管理不专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11月9日召开的三中全会,在国企改革方面拿出更多政策,抱有一定期待。
《经济学人》的文章称,当初人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能拿出怎样的改革措施,以拯救摇摇欲坠的中国经济也不抱希望,但结果却是邓小平大刀阔斧的改革解放了中国生产力。今年11月9日又一个三中全会将在中国召开,会前中国领导层不断放出风声,称将会有重大改革举措届时出台,人们猜测的改革方向,集中在国企、金融体系、农村土地问题等方面。如今中国不再拥有廉价劳动力红利,效率低下的国企和倒错配置的资本资源将危及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因此中国领导层迫切需要改革。文章认为,中国不可能提出大刀阔斧的、针对国企的私有化日程表,这是“令人遗憾”的,但中国领导层应该设法在国企经营中引入更多商品经济元素,同时建立全国社会保障体系,以应对迅速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还应改变目前国企效率低下却能优先获得廉价融资机会的政策,减少对国企的特殊优待,同时采取进一步措施,推动利率、汇率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从而为人民币全面可自由兑换铺平道路。此外,解放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是当务之急。文章指出,上述改革存在强大阻力,包括国企老板、共产党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都是阻挠改革的势力,但“习近平必须克服这些阻力,这样才能名垂青史”。
美国《看板》杂志10月30日署名约书亚基廷的文章称,三中全会可能给改革提速,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可能会在这次会议上被细节化、明朗化,但具体政策仍要走着瞧,对外资开放到何等程度是外界所最关心的。之所以认为上海自贸区会成为重点,是因为当年邓小平也通过推动深圳特区开放刺激了改革的起步。
爱尔兰《爱尔兰时报》10月30日署名克利福德库南的文章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1993年的三中全会则是朱镕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端,分析家们认为,此次三中全会将在经济领域的自由化改革,包括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等方面有所突破,海外传闻称,习近平将利用三中全会宣布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利于中国投资者在海外投资,带来继续的流动资金,并降低中国社会储蓄率。爱尔兰《郎伯德街研究》的戴安娜科依列娃称,如果真的如此,中国热钱“或许会淹没全球金融市场”。文章称,三中全会可能不会有突破性的改革重大方针出台,中国需要的是渐进式的经济再平衡。
实习编辑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