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公报也正式公布。三中全会举世瞩目,境内境外媒体、社会公众都非常关注,特别是关注这次全会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将做出哪些部署。据统计,三中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是最高频的词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也是公众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舆论也都在关注三中全会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都有哪些新的变化。今天,新华网特别邀请到了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央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任建明教授为网友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如何看待十八大以来中央在作风建设上一系列的整治重拳,任建明认为,“反四风”要持续不断地抓。希望“改进作风常态化”持续几年之后,我们这些作风问题都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土壤也不存在了。
[主持人]十八大以来,我们看到中央在作风建设上的力度非常大,包括从“八项规定”、“反四风”到现在一系列的通知要求,比如治理“月饼”、“贺卡”这些公款消费。您怎么看待这一系列整治作风问题的重拳?
[任建明]作风建设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第一时间就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且这一年来持续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从我个人研究观察的角度来看,我是非常支持的,因为作风影响范围非常广。王岐山书记在天津调研时也讲到,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一旦形成这样的风气,它影响的面会非常广,甚至每个人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都会被左右。比如说过节,大家就有这样的说法,“过节不送是块心病”,就会有这种无形的压力。
[主持人]而且这个作风这个“风”字特别恰当,就像风一样刮到每一个角落,感染每一个人。
[任建明]没错,它有这种持久的普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好的,每一个人都会被裹挟在中间,你心里会担心我是不是要多花点心力,在关系等方面,其实这都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一年我们看到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这次在三中全会公报里也谈到,我刚才也讲到,这是一个新的亮点,就是作风建设的常态化。我想作风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去改变,所以这是需要在未来持续地抓一段时间,所以对这个常态化我也是赞成的。
但是在这里我更要讲的是,作风建设其实还是要从“治本”的角度去解决产生作风问题的土壤。我觉得这是我们未来要重视的。其实回顾一下作风建设,我们过去35年几乎是没有间断过。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我们最早谈的就是党风问题,后来不正之风,又有新的不正之风,这些实质上都是一样的,不光是这些问题孤立地存在,它还形成了一种风气,就是我们刚才探讨的对每一个人都产生着影响,左右着每一个人的行为选择。我们要在“治本”上下功夫,去分析作风问题产生的土壤到底是什么。希望“改进作风常态化”持续几年之后,我们这些作风问题都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土壤也不存在了。
[主持人]那您觉得这个“治本”是不是应该把常态化的“治标”形成一个制度,形成一个真正的笼子,把这个框住就可以了?
[任建明]我想作风问题之所以有产生它的土壤和我们刚才讲到的话题都是相关的,未来我想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上很多的事情都是靠制度来起作用,大家都去按照制度办事,关系行不通了,这些东西不但行不通,而且还可能会给你带来风险的话,那可能形成这个作风的土壤就不存在了。这种作风之所以存在,而且这个问题还在严重化,是因为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另外还有潜规则,可能“关系”对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办很重要,因此对于作风,对于腐败问题的治理这些都是直接相关的,制度建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