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和非洲国家
对“中国软实力”和非洲影响力的思考
(摘要)
中国和非洲54国之间日益深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如果中国没有向非洲大宗出口商品,中国企业没有从非洲对消费品、建筑工程和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的需求中获得利润,中国不可能年复一年地保持惊人的经济增长。在大量研究中非关系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两个立场不同的阵营:某些人把中国塑造成在非洲大陆上再度开拓殖民地的先头部队,而与之针锋相对的另一些学者则热情洋溢地赞颂中国是非洲的救星。与之相比,西方却只能借由全球反恐与非洲各国打打交道、由摇滚明星牵头做做慈善活动。近年来,中非对话发生了微妙变化,更加强调两国关系的历史维度和非洲影响力,并且澄清了一个误解。之前人们认为中非事务的所有中方参与者--中国大使馆、国有企业、民营公司、中国移民--皆抱着一个共同目的,而指导此目的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某个鸿图大计。但这只是一种谬见。
本文将超越传统的政治-经济分析研究,试图探讨中国对非洲大陆除物质流通以外的影响,并就以下方面提出疑问:北京政府是否影响非洲的政治性质,如何影响,而意识形态因素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换句话说,本文的焦点在于中国的“软实力” ---- 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发生奇迹般的腾飞,非洲国家越来越迫切地希望在本国复制所谓的“中国模式”。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人们不禁会认为中国的这种积极捍卫国家主权、全力推动国家资本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抵制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相结合的政策或许将逐渐取代华盛顿共识 ---- 其曾被发展中国家当作政治经济生活规范模板而盛行一时。对某些国家来说,尽管中国的发展和治国轨迹似乎独一无二、不可效仿,而且非洲各国基本无法套用现成的政策,但对许多非洲精英人士来说,中国经验似乎蕴含着相当有价值的成分,或许有助于非洲减少贫困、创造就业,并迎接其他现实挑战。本文还力图以史为鉴论述中国的软实力,并分享来自非洲大陆各方的见解,尤其是对中国力量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所起作用的看法。
中国软实力可概括为“中国梦”的理念,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审查不仅能促进对中国国际身份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机遇和局限的学术研究,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非洲各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政治前途命运。自二十世纪90年代初叶,三种范式在非洲各国展开激烈竞争,以占领理论和政策先机。这三种模式截然不同,唯一的共通点是都了解在当代非洲的背景下,完整规范的国家建设议程并无立足之地。第一种是自由主义模式。据其描绘,非洲各国正不可阻挡地朝着光明的未来迈进,并逐渐趋同于自由民主模式。这种观点总是透过民主化的棱镜去理解非洲的国内政治,并总会重复(后)华盛顿共识作为经济政策的解决方案。第二种模式则用反乌托邦式的悲观主义代替过于乐观和一厢情愿的自由主义:非洲是个失败的大陆,已被有组织的犯罪、无法无天的社会、不断恶化的环境和/或泛滥成灾的恐怖主义压垮。作出上述推断的人其实有所误解,认为索马里、利比亚和刚果等国代表了整个非洲大陆的情况,他们只看到了黯淡的未来,认为国际社会会逐渐切断与非洲的联系,以免受到非洲难民潮和不安定因素出口的影响。而第三种观点既强调非洲各国的弱点,又声称非洲的掌权人物出人意表地擅长于应付衰败的局面,即使在物资短缺和暴力横行的环境中,仍能固守自己的权力,使国家巨轮不致沉没。新世袭式的政治系统或许严重损害了经济增长,并拆穿了精英治国的政治行政体制那一套自欺欺人的借口,但此种系统对维持现任权力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哈里·费尔赫芬博士(Dr Harry Verhoeven) 牛津大学中非网络会议召集人 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系)
编辑 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