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国策(摘要)
在谋求大国地位的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已经慢慢但坚定地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国策。除军事、外交和文化主张外,经济措施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政策工具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虽然尚不如现有大国的国策那样成熟,但中国追求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运用的经济力量在中国整体的外交手段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中国的经济外交行为呢?在中国未来的对外政策形成过程中,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将发挥何种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国以往的经济外交经验中找到哪些线索呢?本文将从经济国策的角度就中国的实力展开思考。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中国的经济国策行为和潜能仍研究不足。如果将经济国策定义为政府使用经济工具追求对外政策目标的能力、意图和实际政策,那么中国的经济国策就是一个测试案例,该案例在国际关系以及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许多核心理论假设都是无法回避的。
中国的经济国策似乎展现了其独有的特点。它们体现了中国领导集体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在战略思维和政策制定方面所积累的错综复杂和不断发展的经验。其中一些内容值得关注。第一,中国领导人似乎已经了解并且在文化上非常熟悉经济力量的政治功能。第二,中国的经济国策是从使用短期和长期的经济与政治措施来对抗和打破国际经济制裁开始的。第三,在寻求外国援助的同时,中国领导人一直努力平衡以下两者的关系:最大化来自援助方的经济利益以及最小化援助方对中国的政治影响。第四,发展自身经济,中国试图通过经济诱导的方式与部分精心挑选的国家(共产主义和非共产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第五,建立经济对目标国家的影响力,当诱导无法实现对外政策的目标时,中国会毫不犹豫地采用消极的经济措施。第六,努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最终将发展变成了其经济国策的一项战略目标。
若干内部因素似乎在中国经济国策的发展和功能形成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中国领导集体渴望中国成为强国,实现现代化,获得认同。这一愿景引导并完善了中国的经济外交;第二,中国的经济国策深植于中国的制度结构与政治当中;第三,领导集体的风格与个性似乎构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国策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中国的经济国策似乎是在该国特有的国内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那么,如何将中国的情况与目前关于经济国策的学术和政策讨论对应起来呢?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分析线索。第一,关于经济国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一些人假设大国倾向于使用经济国策来实现战略目标和经济增长。第二,关于经济相互依存性与联盟维护的关系,自由主义者表示通过积极的经济国策推进经济的相互依赖有助于加强联盟;而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们认为经济的相互依赖极有可能导致国际冲突。第三,关于消极和积极的经济国策之间的关系,有些人建议将积极和消极措施视为替代或互补关系;有些人则认为,政策制定者将更多地使用消极手段而不是积极手段,因为制裁的成本效益更高。第四,关于经济国策与国内政治的关系,一些人提出或通过具体的制裁,或通过长期的接触,目标国家的国内政治将向满足援助方的要求转变。最后,关于实力地位与经济国策的发展和运用的关系,现有的文献资料仍然讨论有限且内容模糊。
不管怎样,中国的崛起仍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根据预期,中国经济至少还会增长十五年,因此中国将很快成为全球的经济超级大国。由于中国的总体实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中国的国际行为也应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来研究。许多人已经看到,中国在对待国际事务上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或通过“魅力攻势”,或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又或者推动“区域化”。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政治,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国或者“负责任的参与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经济外交一定会在未来几十年成为中国国际乐章的主旋律。因此可以料想,中国必定会比以往更加坚决地使用经济手段来实现其战略和国防目标。中国会继续采用综合性的经济措施,但也会强调诱导和制裁的结合运用。中国的经济外交一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显著特点。当达到真正的国策水平时,中国的经济外交也将进一步制度化。
总之,中国的经济国策将继续发展。经济国策作用于国际事务的性质和范围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对实力的追求何时能够满足,以及现有大国或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将如何对待中国不可逆转的崛起之势。(张曙光)
编辑 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