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甘肃召开全省食药监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主要学习贯彻国家总局和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3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研究部署2014年的工作任务。
2013年,甘肃省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顺利完成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调整和职能划转,认真履职尽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密防控安全风险,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在机构改革过渡期,保持了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稳定向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2013年,面对机构调整和食品安全监管两大任务,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团结向上,短期内实现了人员整合、思想整合、职能整合;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监管,主动承接、整合原有工作,强化重点时段监管,部署推进专项检查,及时跟踪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确保机构改革过度期间工作不断档、力度不减弱、要求不降低,保持了工作的正常进行,完成了总局和省局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省局下发了《关于做好机构改革期间有关监管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改革过渡期间食品安全许可证发放工作的通知》、《关于严防严查严处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违法行为的通知》,对机构改革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第三季度全省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排名,印发了《关于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通报》。省局先后组织多批次检查组赴全省各地进行督促检查指导,保证了在市县体制改革和职能调整期间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兰州市局坚持每周、每月、每季度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排名通报,并将通报情况及时上报,措施有力;酒泉、平凉、甘南等地分管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督察指导,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和落实。
各地围绕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综合运用行政许可、监督抽检、监督检查、行政执法等手段,及时发现和排除食品安全隐患,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得到进一步规范。在许可准入方面,各地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有效把住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口。2013年共组织证前抽查生产企业120户,抽查合格率为98%;组织开展食品流通和餐饮许可证清理整顿,注销食品流通许可证1020户、餐饮服务许可证382户。在监督抽检方面,全年共完成生产环节监督检验5987个批次,合格率94.8%;流通环节3041个批次,产品合格率92.23%;餐饮环节19个必检品种4553批次、不合格率9.4%,自选品种9品种473件、不合格率14.2%。对不合格单位和总局及外省通报的涉及我省29批次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全部进行了依法处置。在日常监管方面,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尽职履责,坚持常态化监管,及时发现和排除食品安全隐患,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得到进一步规范。天水、平凉市组织示范店检查验收和回头看;武威市推行“阳光后厨”工程;金昌市推行“文明餐桌”行动;临夏州开展“绿色餐饮诚信经营”活动;甘南州局投入648万元研发了“食监E通”监管平台;白银加大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陇南、嘉峪关、白银、定西等地大力推进量化分级管理等。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把监管制度建设作为履行新职责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积极转变理念,下功夫研究新思路,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省局制定下发了《关于禁止生产经营使用散装食用油散装酱油和散装食醋的通告》、《关于试行转基因专柜销售的通知》、《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引起了全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兰州、临夏出台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针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治理整顿力度,集中开展校园周边、学校食堂、小作坊等重点领域,乳制品、面制品、肉制品、食用油、清真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专项整治,扼制了面制品中非法添加硼砂等突出隐患;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落实专柜和药店销售,开展专项行动,及时处置了江苏美素丽儿奶粉、上海锐可奶粉造假等多起问题乳粉事件;开展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有效整治了保健食品市场乱象;深入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兰州市局集中开展了豆制品、面制品、小作坊专项整治;武威市局集中开展食品安全“百日执法”行动;甘南州局集中开展食品市场无证经营专项整治;庆阳市开展旅游景区及“农家乐”全面清查;定西市整治中坚持四个一律,“一律快查快办,一律追查到底,一律适用上限,对涉嫌犯罪的,一律向公安机关移交”。专项整治中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4.47万户,约谈食品生产经营户78户,取缔无证经营1725户,查处案件2982起,捣毁黑作坊、黑窝点255个。
尽管当前全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稳中向好,但问题仍然不少,从甘肃省情况看,首先,从食品市场主体来看,一是食品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多、小、散、乱、差”的产业整体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当一部分“四小”(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和小摊点)场所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令人担忧,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隐患。特别是农村食品市场销售假冒伪劣、“三无”、过期食品和仿名牌山寨食品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好,进货查验不严格,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账制度坚持不好,市场开办方没有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三是食品行业的信用体系、诚信体系尚不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良莠不齐,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责任缺失、故意违法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也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次,从监管部门自身来看,我们食品安全监管任繁重与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还很突出,特别是机构改革后,基层监管力量还没有完全到位,新进入我们这个系统的人员不懂不会的问题、能力素质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基层基础工作还显得非常薄弱,监管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亟待增强。再者,从社会环境来看,食品安全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期望值也高,我们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压力、舆论压力,甚至问责追责的压力。因此,面对食品安全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如何把握规律、设计制度、制定措施,如何发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食品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舆论环境,等等,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不断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事业正处于开基立业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2014年,落实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重点要“坚持三个原则、实现四个转变、抓好五个结合”。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庆邦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