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聚焦医院人才流失:强度高低收入 儿科成逃离区?

2014-03-24 09:29: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高强度、高风险、低收入,儿科成了逃离区

一提起儿科,王燕就会为其繁重的工作而皱眉头。

“由于孩子无法表述自己的不适症状,我们必须仔细向家长询问孩子的病情、症状,还要把医院的诊断、治疗方案详细地向家长作解释。”王燕说,儿科急诊一天最多接过100多人。平均看一个小患者大约在5分钟以内,医生需要在这5分钟之内问病史、查身体、开检查检验单、开药、讲用药方法、叮嘱护理注意事项等等。而且每个患儿的5分钟几乎都是交叉进行的,一个孩子查身体时,前一个孩子的检验结果回来了;写这个孩子的病志时,那个孩子又拿药回来了,所以医生的思维总得在三四个孩子的病情间来回跳跃,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在儿科是家常便饭。”朱华说。

朱华值夜班,儿科病房东西区90名患儿是她当晚检查、照顾的对象。还不包括对重症患儿的抢救。第二天上午,朱华要在儿童门诊坐诊。这意味着,她要至少连续工作17个小时,“没办法,儿科医生太少了!”

让儿科医生逃离的另一原因,是儿科的收入跟付出不成比例。

王燕说,儿科就诊区常常门庭若市,但效益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儿童的用药量少,又很少动用大设备来治疗,科室的业务收入自然上不去。”

朱华说,她们给孩子打一针,收费2.1元,她们的收入不到1元钱。

建立儿科医生长效培养机制

人才流失成了很多医院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朱华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建立儿科医生长效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她说,1998年,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事实上这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新的儿科医生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

“一个儿科医生从开始培养到能够独当一面至少需要10年时间。”她建议,政府应该建立儿科医生培养补偿基金,恢复医学院校的儿科专业招生,建立鼓励基层考生就读儿科医生专业的定向培养机制;建立包括编制管理、人事薪酬、继续医学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奖励激励机制,扩大儿科专业从业人数。

“儿童的健康关乎国家未来,只有大力发展儿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儿科医生、打造出更多的优势儿科,才能确保基础医疗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朱华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焦点图片

三月春花正烂漫 盘点全国各地春季美景

南宁18条“染黑”内河直排邕江

香港一山林突发大火 烧红整座山浓烟随风飘向深圳

广西南宁:电线杂乱如“蛛网” 网友调侃跳楼都不会死

精彩热图

 
 

精彩热图

湖北武汉:武大樱花开 校园成公园

上海2名儿童死于重症手足口病 家属接走遗体父亲不忍直视

黄河壶口瀑布迎来“桃花汛”

米歇尔游颐和园 与学生们共同观赏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