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文学校部分师生和家长在学校会议室合影
以色列中文学校大班老师冯蓓给学生讲故事
“你是哪国人?”
“我是一半以色列人一半中国人。”
这是以色列中文学校汉语课上学生的对话练习。这所学校只有两个班,十来个学生和两位老师。每周五下午上课两小时。上课地点在特拉维夫市中心一个语言学校里的其中两间课室。学校休息室的书架上摆放着《幼儿识字》《儿歌大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等书籍。
中文学校的校长叫张纯,2007年开始定居以色列。她介绍说,中文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在以色列的华人的孩子,大部分是中以混血儿。根据小孩的年龄和汉语水平分为两个班,小班都是学龄前儿童,有五个学生,大班都是小学生,约七八个。
在以色列的中以家庭大部分是妈妈是华人,爸爸是以色列人,他们的小孩在以色列出生长大,母语自然是希伯来语。平时除了和妈妈交流外,没什么机会说汉语。2008年,在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的倡议下,张纯和几位中国家长一起开始讨论办中文学校。张纯说:“开办中文学校的初衷,就是想给在以的华人华侨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机会。”
学校是非营利性质的,没有经费来源,目前学校的两位老师都是华人妈妈,自愿来给孩子们上课。张纯回忆说,在学校成立之初,资金缺乏,家长们联系了很多教学机构甚至私人住宅,房租都远远超过中文学校的承受能力。上课地点这个大难题持续了半年都无法解决。后来,一位家长把自己闲置的房子让出来,其他家长们凑桌椅板凳和教学用具等,墙上贴了使馆提供的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图片,再挂上中国风的红灯笼,于是就有了学校最初的课室。以色列中文学校在2009年3月6日正式成立开课。
从此,每周五下午家长们都会带着孩子准时出现在中文课堂上。有些住得远的家庭来回得花两个多小时在路上,家长仍坚持每周把孩子送到中文学校来学习。
小班课室里,学生们看着黑板上画的雨、云朵等图案,跟着老师读简单的歌谣,认简单的汉字,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夹杂着希伯来语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老师瞿红梅是其中一位家长。她说:“这些几岁的小孩一般都坐不住,上课上到一半就要休息喝水找妈妈是常有的事。给他们上课得非常有耐心,还要生动活泼,带着他们唱唱跳跳。”在课上她坚持说中文,小孩不一定能听懂她说的话,但是她相信,只有坚持和他们说中文,才能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刚开始教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她每次上课前都会上网找小孩喜欢的游戏,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一开始我们没有教材,家长们把家里有关汉语的书和图片都带到教室,一起讨论如何教学,使馆也为我们提供对外汉语教材以及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等。我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中文听说读写能力,多次对教材进行整合,并用尽各种可用资源找到所需的教材。”张纯说。
由于种种原因,上课地点也一再变换。后来特拉维夫一个语言学校的校长热心提供帮助,把他们的课室低价租给中文学校。这样中文学校才有了固定的课室。
办学四年来,中文学校已经送走了一批学生。大班的老师冯蓓从中文学校开课至今一直都在教课,一开始教的是小班,四年过去了,当时的小班已经变成现在的大班。她说,班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上课增加了难度,要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容易。她的小女儿从一岁多还坐在婴儿车里时就开始跟着她在大班听课。今年3岁了,她不愿意到小班上课,喜欢跟着妈妈在大班和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她还成了班上的积极分子,冯蓓提问时,她积极举手回答。似懂非懂的她还会在黑板上努力“画”出一些汉字。
张纯说,一星期上两个小时的中文课,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是有限的,但是让她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在中文学校的学习,学生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提高了。
一位家长说,她的小孩平时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是希伯来语,回家就不愿意说中文了。但是自从到中文学校上课后,回到家里还会主动问一些词用中文怎么说。
看着趋于正规的学校,回想遇到的种种困难,张纯心里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动。她说,家长们坚持不懈,为了孩子们的中文学习,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她相信,哪怕困难再大,只要全心全意,一步一个脚印,终将看到成效。(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