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李基礼:百年奋斗史 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

2014-02-27 14:21:20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编者按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具备正确的历史观。本期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百年奋斗史: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推出特别策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精神理念和意识形式。民族精神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构成了一种张力,它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土壤之中,是民族的基因和“遗传密码”。然而,民族精神的种子要生根发芽,必须与当代民族实践相结合,受当代民族实践的滋养,唯有如此,才能生发出更具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民族精神是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整体性意识状态。民族精神是本民族成员为了共同目标,在个体实践有机结合成一种整体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和精神理念。把社会理解为孤立个人集合的旧唯物主义是无法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实质与形成规律的,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民族精神的人民性和整体性。

共产党的领导赋予中华民族精神先进性

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等率先论及了民族精神,它是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自我反思的直接表征。此时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自我反思中的精神归属和身份确认,它不仅成为激励国民奋起抗争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民族成员自我认同的精神家园。然而扎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族精神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备受打击,精神家园在坚船利炮中备受摧残。此时的民族精神不仅要为抵御列强入侵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要在迎接挑战中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在此历史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举步维艰。

自鸦片战争以来,尽管先哲们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们要么囿于知识分子的单枪匹马,要么限于少数社会阶层孤军混战,都难以摆脱自身的局限性,最终未能完成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而努力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才卓有成效。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总结历史实践,创造性地培育和弘扬了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族精神的推陈出新,返本开新。毛泽东立足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去伪存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不甘屈服的革命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精神两大精髓。他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和特定历史环境,总结和阐发了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育化出来的各种具体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根据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总结和阐发了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等。邓小平则分析了党领导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在各个领域和战线上展开了新的社会实践,总结和提炼出抗洪抢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

与传统的民族精神相比,百年奋斗中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具有其独特性,集中表现在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上。尽管人民群众是民族精神塑造和弘扬的主体,但在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民族精神更具进步性、世界性和自觉性。缺乏科学理论武装和缺乏先进政党领导的工人阶级难以与强大的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在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史中,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进步阶级和阶层才凝聚为强大的力量,由此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逐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具有先进性和人民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奋斗历程中培育和弘扬了民族精神,各种先进精神都深深烙上了党的领导的痕迹。

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史表明,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形成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党的领导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以先进性,使民族精神的培育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规律;也正是因为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才更加自觉地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培育和弘扬达到科学化高度;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巩固他们的主体地位,民族精神才有了活水源头,有了顽强的生命力。

百年奋斗中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最广大的人民性

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的深深积淀,但民族历史并不是少数精英和历史人物的行为,而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史。民族精神同样并非少数精英和历史人物思想和行为的产物,而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体现和产物。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变革中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关键在于它是人民的精神,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融化于人民的梦想中。

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的实践活动是民族精神塑造和弘扬的活水源头。民族精神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和精神理念。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载人航天精神,无不产生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对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精神状态和境界的概括和总结。在革命和建设的各条战线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具有的独特精神品质,并非产生于“鲁宾逊式”的只身抗战,而是脱颖于广大人民之中。他们来自于群众,扎根于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人民群众实践状态的凝结和聚合。因此,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去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只能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族精神获得生命力的力量之源。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物质”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产物。民族精神是人民群众在追求自身根本利益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之所以能够被本民族成员深深认同,归根到底是它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们维护自身利益的迫切性和紧迫性。任何不能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外来精神”一时可能成为时髦的宣传口号,提升“点击率”,最终会为人民群众所否定,所拒绝。在近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弘扬传统优秀的民族精神,培育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的新精神,实现民族精神的当代化,最根本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华民族精神育化于人民的梦想之中。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超出“蜜蜂”的根本之处是在“建造蜂房”的时候在头脑中就已经构造出“蜂房”,它就是人的理想和梦想。为了实现梦想,人民不仅要通过实践创造出客观的物质力量和现实基础,而且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科学的精神理念。当然,上述精神形态是人民在理想转变为现实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激励着人民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离开人民群众的梦想去谈精神是没有意义的。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中铸就的精神样态。离开民族的人民的梦想去谈民族精神,只能是空谷回音,无法产生“愚公移山”的现实效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史,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这一梦想的历史,正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塑造、发展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