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5日),随着市政府最新一期的政府公报出炉,北京市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首次公布,本市再添20处地下文物埋藏区,至此总数已达56处。这距离上一次公布第三批文物埋藏区整整过去了11年。
“与前三批公示的文物埋藏区扎堆儿北部郊区相比,新公示的埋藏区逐渐向南‘转移’,中心城区内也首次有区域被划定为埋藏区,这都从侧面反映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变迁。”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主任朱志刚说,“埋藏区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意味着该区域内的任何施工项目动工前必须进行前期文物勘探,这对于保护和发掘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
发现
11年内进行千次考古勘探
此前,北京市分别于1993年、1995年和2000年,公布过3批文物埋藏区,涉及36片区域。之后11年内,本市新添了3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新文物埋藏区却迟迟没有公布。
究其原因,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解释,与地面上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划定不同,埋藏区的价值是肉眼看不到的,都在深达四五米的地下。因此圈定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般而言,文物工作者先配合城市建设进行考古勘探,当某一区域内集中出土大量有价值文物时,再查阅历史资料,之后进行区域勘探,根据掌握的实物与文献资料反复研讨,最终才能确定这个区域是否可以被确定为埋藏区,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过程,还受到是否有工程建设启动等因素的制约。”
据数据显示,每年文物部门要进行大约百余项的各类文物勘探,这意味着过去的11年内,本市配合各项工程,进行了超过千次的文物勘探。文物部门等通过分析这些出土文物的价值,最终才圈定了20处新文物埋藏区,涉及东城、海淀、石景山、大兴、房山、平谷、顺义、通州、密云、昌平和延庆11个区县。
至此,房山区域内的文物埋藏区最多,共计7处,惟一没有埋藏区的是西城区。
亮点
中心城区首次入围
新埋藏区名单中,排在首位的是东城区永外地区文物埋藏区。这是北京旧城区域内首次出现文物埋藏区。
记者看到,东城区永定门外地区的248.7公顷范围被划定为地下文物埋藏区。这一范围的东界为景泰路,西界为马家堡路,向北直达南二环,而向南则触到革新南路、沙子口路、刘家窑路一带。
成为埋藏区的上榜理由是,该区域对于研究唐幽州城与北京南城地区历史沿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曾经发掘出来过较多数量的战国、唐、明清时期墓葬,出土过战国铜剑、铜镜、印章等珍贵文物。
“以前,文物工作者更注重地面文物建筑的保护,因此历次公布的文保单位中大多集中在旧城区,但城下看不到的‘宝藏’却一直被忽视。”朱志刚说,“其实北京建城史、建都史悠久,旧城区内皇家园林、民居四合院等都是在元大都的遗迹上发展起来的,许多遗存一直保持到现在,因此地下丰富埋藏几乎没有被扰动过,所以此次将该区域公布为文物埋藏区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种体现。”
南城开发致埋藏区南移
不仅城里有了埋藏区,对比前三次公布的名单,第四批埋藏区中位置偏南的比例增多,还包含了不少经济开发区。朱志刚解释说,主要是随着北京经济发展南扩,南城的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扭转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观点”,所以出现了文物埋藏区“南迁”的变化。
以亦庄区域为例,原来普遍认为“由于永定河河水经常泛滥,因此南城地下没东西”。但随着亦庄开发区的建设项目逐渐启动,从2003年开始,文物部门在这附近陆续发掘了三四百座墓葬,年代跨越汉唐明清。同时,该区域为古凉水河道所经之地,所发掘的古代沉船遗存为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