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中体现在利用外资、海外投资、进出口贸易上
黄奇帆说,过去几年,重庆在开放高地建设上也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利用外资,2007年,中国引进外资1000亿美元,重庆只有10亿美元。2008年至2010年,重庆引进外资开始大幅增长,3年增长6倍,去年达到63亿美元,今年1至8月又同比增长70%多,居全国前列,年底有望突破100亿美元,居内陆首位,进入全国前八。目前重庆引进外资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3工业投资,1/3城市建设包括房地产,1/3资本重组、股票上市。也许大家会说,现在中国外汇这么多,不需要外资,但西部需要补上开放这一课,西部开发不是闭着眼睛内部开发,而是要放眼世界,引进外资不仅是带来外资,还带来人才、管理、开放的理念和国际市场等等。
二是海外投资。中国现在外汇储备到了3万多亿美元,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鼓励各地加大进口,加大海外投资。在此背景下,重庆最近两年加大海外投资,去年海外投资协议金额50亿美元,今年还会有50亿美元海外投资,“十二五”期间,重庆计划实现海外投资300亿美元。当然,重庆海外投资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开展面向中国市场的海外投资,即在海外投资中国市场短缺的产品,包括地下资源、地表农产品、资源深加工企业、高科技装备技术类企业等。目前,重庆海外投资项目干得有滋有味,比如重庆购买的几个装备企业当年就看到了效益,像重庆购买的英国一家机床厂,把重庆机床技术提升了十年。
如果说外资到中国一般先到沿海再到内陆,有一个梯度,那么中国到海外投资,沿海与内陆则是在一个起跑线上,所以重庆恰恰在这一块可以有所作为。
三是进出口贸易。2007年,重庆进出口贸易五六十亿美元,今年1至8月进出口增长居全国第一,全年有望突破300亿美元,2015年预计将突破1000亿美元。重庆进出口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除了笔记本电脑进出口量很大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重庆成为内陆口岸,不仅重庆的货进出口会在本地报关,内陆其他省市的货物也会到重庆报关,甚至东部的货也可能运到重庆出关。
重庆改革是为了切好“蛋糕”,避免两极分化,主要围绕民生,围绕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展开
黄奇帆说,这几年重庆在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努力探索。重庆的改革主要是围绕民生的改革,围绕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如果说开放使重庆超常规发展做大“蛋糕”,改革就是为了分好“蛋糕”。为了缩小差距避免两极分化,去年重庆推出“民生十条”,就是民生方面干十件事,要投入3000多亿元。现在实际已投资1800多亿,到明年底,还将投入1500亿元用于改善民生。今年又推出“共富十二条”,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这12条中,1条鼓励就业创业;2条涉及公租房建设、户籍制度改革两项重大民生改革;4条关于帮助农民致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3条关于调节收入分配问题,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增加一次分配在GDP中的比重。其他2条涉及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包括养老、教育、医疗及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等。“共富十二条”涉及到1万多亿元投入,5000多亿是政府投入,5000多亿是社会投入。其中,5000多亿投向农村,5000多亿投向城市,最终产生的效果是让农民和城市的中低收入者更多分配到1万多亿的投入,最终缩小三个差距。
黄奇帆说,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最艰难、最基本面的矛盾,绕是绕不过去的,你想绕过去,可能这个矛盾三五年后会成为大问题,阻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规模、普遍存在的问题,绕不过去的问题就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难题,化解社会矛盾。因此,我们现在讲改革切“蛋糕”,不是抽象哲学意义的讨论,而是非常紧迫的民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在需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民生才能改善,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启动大规模的内需,转变发展方式。
国民收入分配在GDP的比重,从目前的43%提高到50%,意味着将来每年要从GDP中多拿出5000多亿元来进行分配。市委确定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已经想好具体的推进措施
座谈会上,大家就比较关心的问题向市长提问。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对重庆市提出的“今后5年要将国民收入分配在GDP的比重,从目前的43%提高到50%”很感兴趣。他问道,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比如说公务员涨工资,不是想提就提的,重庆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
黄奇帆说,国民收入分配在GDP的比重,从目前的43%提高到50%,意味着将来每年要从GDP中多拿出5000多亿元来进行分配。这个问题不是泛泛讲一讲就能解决的,市委确定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已经想好具体的推进措施。
全市留在农村的农民到2015年以后会有1000多万,我们希望5年里帮农民人均增加1万元,就会是1000多亿元。
那么,农民收入怎么涨起来呢?农民的收入一般有劳动性收入、政府转移支付补助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部分。中国农民最可怜的是他们财产性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3%不到,97%是劳动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补助性收入。今后5年,农民的劳动性收入,因为条件限制再怎么使力也只能维持目前的增长水平,每年增长10%一12%,翻一番、翻两番是不可能的,政府转移支付补助性收入也是有限资源转移,不可能大幅增长。只有财产性收入增长最具潜力,这也最符合中央的增加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的要求。如果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能达到20%,增加农民收入这件事就解决了。
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首先要增加农民的融资,现在我们的农民几乎不向银行贷款,没有多少融资,整个中国50万亿贷款里,只有2%是农民的贷款,我们的目标是今后5年让重庆的农民有1000亿元贷款,农民增加融资就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其次就是要让农民增加财产。现在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都是只有使用权,所有权是集体的,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革新,对使用权和所有权进行确权,并且明确比例,比如宅基地的使用权占85%,这样量化以后,农民的三块地就成为抵押物,有了质押权,就可以融资,并可以成为股权,从而增加农民的财产和财产性收入。此外,通过农民新村建设和改造农民危旧房,让农房升值,也能增加农民的财产和财产性收入。
同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今后5年全市大概有300万农民工要转户进城,这些农民工每年的工资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每个人差不多有3万元,300多万农民就会新增1000亿元的收入和费用。
此外,我们还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和个体户,未来5年要发展20万个微型企业和70多万个体户,这些微型企业业主和个体户也会有收入,按一个人10万元算也有1000亿元,这些收入也是从GDP中分配。
上述三块是3000亿元,还剩下2000多亿元就是增加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单位的600多万职工身上,经济发展了,职工的工资自然也要相应的增长,会带动社会各方面人员的工资增长,平均一个人要增加3万元收入。GDP翻一番,老百姓的收入随之也翻一番完全是应该的。代工企业大规模集聚重庆,从本质上讲不是劳动力成本产生的结果,而是三个物流加一个劳动力结构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