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首场公众论坛—“爱城市,爱生活”世博青年论坛4月1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
本次论坛的话题围绕城市青年的幸福感展开,邀请了来自中日两国的演讲嘉宾以及青年代表就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竹中平藏和中国著名学者于丹分别做主旨发言。以下是论坛实录
主持人:下面我们先有请两位嘉宾和我们探讨一下未来城市的外部结构是什么样的。这两位嘉宾非常有见地。一位是中国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院长,同时他也是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先生,另外一位是日本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森浩生先生。有请二位。
我们今天所在的位置其实就是森浩生先生主管的森大厦,我觉得今天把你们二位叫到一起很有意思,一个是在单体建筑方面创造世界纪录的,目前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中国第一高楼,而吴志强先生在上海负责这个项目。我知道吴志强先生对这个大厦一直有看法,您能说一下您的意见是什么吗?
吴志强: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尤其是很高兴和森浩生先生同台。主持人希望我们两个人吵架。(笑)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互相补充,不要吵架。实际上我对森大厦没有特别的看法,但是我想说城市让生活更好。
主持人:因为这次在谈话之前森浩生先生也准备了一份提纲,他更多地想看一下以文化都市为中心的理念。我们知道自打美国双子座大楼被撞垮以后,很多人对城市中心单体的建筑格局心存疑惑,或者是像森大厦这样的大厦可能里面看似很好,但是人们都认为大厦未来的发展绝对不是高的。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森浩生: 正如吴先生所说,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单体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共存,像我们在六本木的建筑,与大家所要求的一样,并不是只有竹子环绕,而是既有住宅也有购物设施,也有公园。这次展现的应该就是这样一个理念。而我本人也一直朝着联合建筑的目标在努力。
主持人:吴先生同意森浩生先生的说话吗?
吴志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尤其是对于一个亚洲城市来说,在世界上的亚洲城市,在东京也好,在上海也好,我们的人口密度是欧洲城市的5倍。所以说以欧洲城市的密度来判断东亚城市这是有问题的。如何达到高密度?高层也可以达到高密度。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不是说技术成份上加了一个点就使得这个建筑更加具有和谐的理念了,而是我们对自然要素侵占得越少,包括运行的资源以及土地的占有,假如占有得越少这个城市所占有的资源就越少。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对一个建筑来讲是无法完成的。
我们非常清楚这是一个文化中心,但是它不可以同时提供大规模一般人居住的城市。大部分居住的人口还是要以低层、低密度来运行的。这是更加科学的。高密度地运行可以让城市消耗更小的资源。我们要做更美好的城市,那一定要想到我们如何更少地消耗地球的资源,这是最重要的。
森浩生: 很多人的意见就是觉得小高层化对城市环境很不利,而我们的想法是如果平面建筑不断延伸,而到了低层建筑将城市淹没掉的时候,绿化也还是被隔绝了。比起建造10栋5层的建筑,建造1栋50层的建筑,然后将多余的空白地方建成医院、教育设施等,这个对大家也是非常有利的。也就是刚刚吴先生所说,在环境方面,高层建筑也不见得有很大的弊病。
我也是一半赞成吴先生的意见。以东京为例,住宅区渐渐都偏离市中心区域。在某种意义上的不利因素就在于通勤时间,日本人大都住在市中心或者大城市的周边,日本人单程的通勤时间要1个半小时,但是,如果能住在市中心的话,这个通勤时间就能有效地节省下来,那使用交通工具的消耗也随之减少。在此层面上,住宅区建在办公区附近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吴志强:就近,就业居住这对于未来城市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模式。包括节省上班时间和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但是前面已经说了,今天60亿人口生活在市场经济中,今天的青年能不能住到他们的工作岗位边上?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下,我们如何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模式?这是两个概念。在他们工作的边上能不能提供这样的住宅,青年是否有权利居住在这里?如果高密度的高层林立,那青年一定能住得起呢?另外,这是以什么样的地价提供给青年们的呢?这是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完成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好好重新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要想恢复市场经济,要和我们现在人和自然的规律结合在一起。当两者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城市在未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主持人:谈到现在,我发现有关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建筑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牵扯得面很广,为了使我们这个谈话进度更快一些,我想给二位提同样的问题,让你们分别解答。在你们心目当中,你们认为最佳的示范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东京吗?是上海吗?
森浩生: “适宜居住”这个词本身,作为我来说还是觉得东京比较合适,要评价是不是喜欢这个城市,只有居住在这个城市后才可以评价。并不是因为今天在上海世博会推介周的活动上才这么说,我是觉得上海这个城市有一种跃动感。
主持人:他是属于老好人,谁都不得罪。吴志强先生,您喜欢东京还是喜欢上海?
吴志强:从我作为一个学者的角度说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今天世界上的城市不断地增大?为什么一个城市可以走到70岁、80岁、90岁越来越萎缩?因为所有的人进入城市都带着自己的梦想。而东京在整个日本是“第一城市”。所有人都带着梦想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在这里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只有你们才能知道。上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城市,也是所有人都带着梦想到这里的。但是这个梦想实现了多少?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全中国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是19%。30年以后2008年改革开放中国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达到了45%,也就是说一共有多少的人在过去30年从农民变化了城市人,完成了3亿人口的搬迁,3亿人带着梦想跑到了城市里面。
为什么今天中国的经济还在蓬勃发展?因为今后还有3亿人往城市里去。这个动力是什么?就是所有人带着梦想来到这些城市,但是并不是说所有人的梦想都能实现。
有一个数据,到达上海很多的人没有到达上海市中心,在上海周边城镇居住下来了。对于他来说,他到了上海周边的嘉定、宋江会跟家里人说我已经到了上海,但是对于上海人来说他们并没有直接进入到上海市中心。所以说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个更美好的城市第一必须要满足外来人口需要的功能,同时也要满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商业商务需要的功能。这两大功能都能完成的时候这个城市才是更有活力的城市。
说这个城市更有活力,并不是说对未来的地球更有活力、生命力。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上海世博会今天做这个事情起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世界各地来的新上海和老上海人是不是愉快地在这里居住?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上海,这样的城市能不能让地球长远发展?第三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所有的遗产和今天新增加的建筑之间能不能协调发展?不是说一定要大规模拆掉我们传统的老建筑就是好的。这三个问题解决了的时候这个城市才会是规范的。
主持人:您说了半天也不告诉我们一句实话,您喜欢东京还是喜欢上海?
吴志强:对我个人来说我在东京可以看到很多我在上海看不到的东西,对于上海来说,因为我生在上海,我又长在上海,我又离开上海十几年到欧洲生活。回来之后我发现上海每天都可以让我看到新的东西。当然如果我在东京做一些事情的话,可能我对东京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
主持人:未来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在上世纪初巴黎、伦敦等等的城市曾经作为现代城市出现,上个世纪末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中国的香港等等很多的城市都出现了很多摩天的大厦。刚才二位都说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少了,资源越来越少了,成熟的城市也越来越多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所有的城市都建矮的建筑不可能了,但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还怎么样提高呢?刚才于丹教授说我们都像居住在盒子里,在高楼大厦里面工作的环境是我们想要的?所以在你们二位想象当中,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不用多说,举一个例子就行。
森浩生:一直住在那里的人,以及新加入的人如何共存,这是个很重要的话题。未来都市,也许多少有点理想化。排在第一位的还是安全的城市,没有犯罪的都市,能够最大程度保卫的城市。第二就是环境。第三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要让人感到它是很便利的城市。我们认为这是未来都市的三要素。
吴志强:我们举个例子,今天的东京在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最多的能源?就是在夏天的时候。因为夏天的时候用电量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大家可以想像在今天的城市,我们在夏天能够得到最多的能源,你只要想到这点的时候就会知道我们的城市虽然建得那么努力,实际上人类回头来看这还是还愚昧的城市,因为我们没有能最好地把人、天、地融合在一起。今天全世界工业化以后的城市几乎都是这样的。所以所城市在面临着非常重要的问题,总体来说第一代城市是在奴隶社会的城市,它只是一个地方的政治、宗教、交流的中心。进入工业化后城市成为了生产的地方,这个时候又开始大规模抵抗着自然的力量。今天我们要跨入现代化的时候,实际上上海这样的城市也变得这样了。今天的城市是很多人带着自己的梦想积累成的,是昨天城市人的梦想,而明天的城市应该成为今天城市的梦想。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梦想是大家的,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在座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而真正的未来是属于青年人。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一个地方我很感兴趣,如果今天的城市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大夏天大家想取点暖,开点空调有错吗?不开空调这个夏天我们怎么渡过呢?
吴志强:现在我们第一次在设计上使用大规模的高的窗户,我们可以做到1米5、4米5的窗户。我们每一层窗户都能够得到最好的风,这就不是一栋建筑上的问题,而是一个街区的建筑或者是一个城市的建筑的问题了。大家可以看到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夏天的时候每一个房子都可以吸收到最多的风。通过这样一种实验,我们在创作,我们在探索未来的城市怎么能够提升质量,更好地和自然结合在一起,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主持人:森先生在做大厦的时候有更好的想法吗?
森浩生: 话题再回过来,我们来拿六本木做为例子,在开发之前以及现在我们分别测过它的地表温度,事实上它下降了几度。在建造高层建筑的时候,人们也在屋顶上放置了更多的绿化。因此,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总会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调节与自然的关系,解决这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但要说有什么杰作的话,在这点上,目前还没有,我还是想说声抱歉的。
主持人:森先生的意思是在公司里面大量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再举个例子,像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太阳能技术占到了世界很领先的地位。我们很多人对这些所谓的节能减排都不看好。因为你即便是采集太阳能也无法跟积累着几十亿年的能源相比。
吴志强:能源肯定不是在单栋能源里面能解决的,这个问题最后的解决是要靠太阳能、风能、地能等等这些来解决的。而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单栋的城市能解决的,而是要在整个城市中间来完成这个事情。我们现在正在做三到五万元的完全电力的城市,尤其是在世博会中间我们在做大规模的新能源探索。就我掌握的资料,一块太阳板一平米生产消耗的能源相当于这块板20年生产的电量。所以说现在这样的技术还不是完全成熟,但是地能是非常成熟的。比如说现在世界上的薄膜太阳能板,它是太阳能板耗电的三分之一。一旦这个事做成的时候,我们把这样的薄膜太阳能板直接挂上我们的空调机,太阳越大我们的空调器就工作得越好。一旦这些技术成熟了,在整个城市做起来,我们相信人了的城市会产生质的飞跃。从一个农业的城市走到了工业的城市,再到现在,一旦你们这些中间商的资本真正支持我们的话,我们才能把这些梦想实现,否则我们只能待在大厦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