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内开发要严格控制 专家建议买房不再入户口

2013-10-24 11:12:51 来源:厦门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眼下,厦门本岛正在经历“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等的困扰。本岛建设、发展,如何才能冲出“重加法、轻减法”的老路,有效缓解岛内开发建设压力?在昨日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审议政府为本岛提升环境品质降低建设容量的工作成效,成为与会者关注的一大焦点。

推动人才市场“出岛”

市人大相关专委会在报告中指出,本岛开发要严格控制,建议本岛购买住房不应再入户口,引导本岛人口向岛外新城集聚。将更多优势公共配套和商业设施规划建设到岛外,实现要素均衡分布,加快跨岛发展,疏解本岛压力。

政府在报告中也表示,将搬迁本岛部分行政办公、科研教育功能,建成集美文教区、翔安文教区和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推动市劳动力大厦及人才市场、市档案馆项目等机关事业单位迁移至岛外。

应避免“大拆大建”

“国际式的方盒子”一说,是市民对本岛旧城改造后,新建建筑破坏历史和文化、无厦门特色的微词。市人大相关专委会提出,政府在旧城改造中,应避免“大拆大建”,保护旧城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对闽南骑楼、红砖建筑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在提升旧城功能、优化环境品质的同时,充分展现厦门悠久的闽南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自然风貌。

据称,未来旧城区改造将按“原基地、原规模、原层数、原高度”标准实施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本岛旧村改造后的建筑容量,原则上不得大于改造前建筑容量。

建筑控“高”,建设降“容”

按照美丽厦门的建设要求,应维护“山海相连、城景相依”的海上花园城市空间格局。为此,政府对景观敏感区实行建筑高度分区控制,这些区域主要有本岛中山路旧城、厦港、南普陀、曾厝垵和黄厝等。明确环岛路黄厝片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5米以下,曾厝垵片区控制在24米以下。除高层建筑区外,其余区域建筑高度均控制在50米以下。

未来,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沿线及站点周边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强度开发。对此,市人大相关专委会提出,应坚持本岛与岛外差别化的强度开发策略,尤其是本岛开发强度应适度控制。对于轨道交通、邮轮母港、两岸金融中心等成片综合开发项目,应严格遵循片区开发总量控制要求,明确项目开发强度,避免单个地块高强度开发叠加导致突破片区容量过高。严格控制本岛居住用地供给。零星建设用地不得以“见缝插针”式新建办公、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大型综合开发项目,应在选址或出具规划条件之前进行交通影响评价,满足交通容量控制要求。

为疏解本岛制造业、一般服务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功能。政府提出“退二进三”思路,加快本岛工业仓储搬迁改造,本岛除保留火炬园和航空工业园外不再设立工业区。出台多项奖励措施,鼓励岛内工业企业迁往岛外发展,奖励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岛内除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不再新增各种类型的工业消费品市场,大型工业消费品专业批发市场向岛外发展。(记者 陈镌娟)

精彩热图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