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能否制止乱丢乱放?
——广州出台我国首部城市垃圾分类政府规章引发关注
资料图片
在经历垃圾处理方式的强烈争议后,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一年多的广州市,将于4月1日起实施政府规章——向垃圾不分类开罚单,以此推动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减害和资源化。然而,罚款规定如何执行?能否真正有效推动垃圾分类?社会各界表示,新规的效果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新规提出对垃圾不分类的个人和单位开罚单
作为中国首部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作出硬性规范的政府规章,将于4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向垃圾不分类行为开出了罚单:“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责令整改,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每次50元罚款,对单位处于每立方米500元罚款。”
根据规定,广州市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对于市民而言,最开始并不需要自行购买垃圾分类收容器,而只要把“干”“湿”垃圾分开就可以,然后由环卫工人从干垃圾中再分出可回收垃圾,到了回收站,还会进行一次再细致的分类。
广州市城管委副主任张建国说,这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作为一个起码要求,先把“干”“湿”垃圾分开。这样一来,就大大有利于后续的再分类和回收。
据统计,广州市去年日产垃圾约1.5万吨,这个数字比2009年减少约2000吨。另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去年广州市垃圾末端处理率为73.8%,比2009年降低了5.8个百分点。换言之,去年广州超过1/4的生活垃圾被分类处理,回收再利用。
“垃圾分类最主要的目的要达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产生的生活垃圾先分流再分类,然后再处理,去年广州市源头产生的生活垃圾下降率已经有明确的效果。废品回收率提高、资源化率提高后,末端处理率就可以减少。”张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