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峰是广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下称儿保中心)的特殊群体中一员,经过骨龄鉴定及心理测试,他已经成年。余伟峰今年18岁,因无法核实家庭信息而回家无望,同时又因文化程度低、缺少一技之长,要跻身社会自力更生,阻力重重。
近几年,儿保中心首创为已成年的滞穗流浪儿推荐就业,已顺利开局,但也遇到困扰和瓶颈。
趋势:流浪儿大龄化
应对:提供职业培训
流浪儿呈现大龄化趋势,是近几年出现的流浪人员管理新现象。据了解,2005年前后,到儿保中心求助的流浪儿年龄一般介乎8~12岁之间,而近几年,到该中心求助的流浪儿年龄多数在14~16岁之间。如到儿保中心求助的大龄流浪儿无法及时地确认其家庭或户籍所在地信息,这些孩子很快就在儿保中心成长到成年了。流浪儿既已成年,却又不得不滞留在儿保中心,这就成了城市流浪者救助管理的一道新难题——送不出去,因为找不到家人;不送出去,又超出了儿保中心的管理职能和承受能力。
近几年,儿保中心首创为大龄滞穗流浪儿推荐就业的办法。目前,已有4名大龄流浪儿通过推荐就业成功上岗。而他们的求职方式也较为单一和独特,儿保中心主要在前来开展公益活动的热心人士中为大龄流浪儿物色雇主。愿意聘请大龄流浪儿的雇主目前都是私营业主。
儿保中心已于日前与萝岗区人社局达成合作意向,将按智力水平和个性特长输送大龄流浪儿到萝岗区人社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学习物流、水电工程等职业培训课程。另据了解,今年10月儿保中心的流浪儿童将拥有专属义务教育教材。将以小学三至五年级的教学水平为标准。
困难:不识字 传错菜
克服:每天练字两小时
“哟,小哥,别在这儿添乱啦!我来,我来!”“小妹啊,小妹,你还是到其他位置帮忙去吧。”今年3月1日,余伟峰正式到川菜馆上班。穿上簇新的工作服,在菜馆里跑前忙后,热情高涨,却屡屡遭拒,甚至有员工刻薄地说:“他们的出现纯属添乱,你想做好事,最终只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余伟锋在其工作的饭店内做服务员的工作(顾展旭 摄)
上班仅数日,老板娘胡珊珊就差点招架不住各方“投诉”了——分不清座位布局,不识字总是传错菜,更不知怎样跟客人介绍菜式。伟峰垂头丧气地去到珊珊面前说:“珊姐,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做,大家才能接受我?”
胡珊珊从包里掏出两本一年级小学生用的《写字课课练》和几本田字簿,建议他先从学写字认识菜单开始。每日中午2点,菜馆结束午市营业,其他员工回宿舍午休或外出逛街,伟峰则拿出练字本抓紧时间认字、写字,每天至少认字、练字两小时。短短两个月,基本学会菜单上的字,在繁忙时段已能单独为食客点菜下单。
虽然学会写“猪、牛、羊”等字只是近一个多月的事,但谈起将来,18岁的余伟峰已立下大志:他要在广州这个美食之都以自己的名字开一家伟峰美食连锁店。(记者 谭秋明 文燕媚 陈璐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