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猎德村依然保留了祠堂和牌坊。(摄于2014年12月24日)
记者走访多个城中村的“拆二代” 有为分套房满足有为兴趣打工
近日,武汉的陈卿将自己因拆迁而分得的35套房,改造成一家社区养老院,引发媒体关注。网友感慨:他本可以当一个“吃房租”的“土豪”。
对于陈卿这样的年轻人,有人造词称其为“拆二代”。
广州也有“拆二代”,比如回迁猎德村的年轻人,便因分得几套乃至十几套住房,被人称为猎德“土豪”。但这种靠租金生活的人毕竟是少数。近段时间,记者走访了几位广州不同地区的“拆二代”,他们有的暴富,也有的生活如常,他们的生活因物质丰厚发生着变化,而更多的时间,也和你我一样,柴米油盐酱醋茶。
文/广州日报记者蚁畅、王丹阳 图/广州日报记者莫伟浓
“以前耕地,现在耕屋”
“以前耕地,现在耕屋”。这是不少广州城中村居民的口头禅。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如今,随着城市化发展,广州不少城中村告别了原有的耕种模式,开始过上了当包租公、包租婆的“翘脚数钱”生活。
特别是位于广州中心城区越秀、海珠、天河的几个村子,除自住房屋外,他们中有的单户人家少则一两套房,多则十多套同时出租,并且靠炒楼买房为生。租金月收入从1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在五羊新城寺右南二街的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有时下午中介员工会给一个从门口进来,身上衣着不起眼甚至寒酸、背着无纺布袋的老年妇女毕恭毕敬地倒上一杯水,再让她坐下休息一会。
直到老太离去,中介公司老员工会告诉新员工,不要小瞧这个“老阿姨”。这个老太是附近的猎德村村民,手上拥有十多套房源。老太这两年的爱好就是不停地倒腾50平方米上下的房子。
在天河跑马场附近的一家五星酒店国际自助餐厅,中午时间,这里超过100元/位的自助餐厅最好的景观位早已被占满。
就餐时间刚开始,第一批花螺、长脚蟹、三文鱼、羊扒,就几乎被一帮师奶和中年阿叔模样的人瞬间秒光。
不少第一次来吃饭的商务客人会抱怨,这个场景一点也不像五星饭店,而像是廉价的KTV抢吃自助餐。
偶有外地来的客人,会向餐厅经理投诉,然而投诉往往没有回复或是遭冷眼,因为这里是附近一家石牌村村民的午餐据点,不少靠着房租生活的该村村民,都爱中午在这里聚会,往往最好的位置也留给了这些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