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贵州省科技工作增比进位成效显著,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位由2010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4位,排名增幅居全国首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增长9.13个百分点,增幅也居全国首位。
2011年,贵州省区域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铝镁电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贵州省第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院士工作站引进了27个院士团队;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中药现代化及现代农业产业,新建了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了较完整的创新平台。
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贵阳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势头强劲,贵阳火炬软件园升级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培育了22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9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4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新建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园区;科技风险投融资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组建了3家创业投资公司,科技风险投融资额达21亿元。
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增强。我省的两院院士数量增加到4人,全省现共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8名,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73名,核心专家27名,省管专家545名,博士1023名,人才总量达到205万人。
市县科技工作亮点纷呈。贵阳国家高新区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科技创新“核心动力圈”;黔东南加强大宗药材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发展,施秉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产业化基地;黔南州整体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新途径。长顺县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支撑“七彩农业”发展,得到国家领导及省领导充分肯定;贵阳市云岩区等10个县(市、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称号。
2011年,贵州省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高新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中药现代化、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取得了高纯钛等新材料及大型海绵钛还原蒸馏炉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引进转化了国家一类新药“洛铂”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在钢、铝、钛、磷等领域凝炼实施了一批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关联技术;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帮助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管理和生产成本,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极大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成效显著。育成47个新品种,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超级杂交水稻“种三产四”项目,亩产达970.25公斤,表明我省自主研发的以氮肥后移技术为重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茶产业育苗时间同比缩短50%,居国内先进水平;马铃薯产业培育黔芋系列品种十余个,制定技术规程近20套,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968.76万亩,居全国第2位;辣椒已形成品种繁育、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产品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地道药材品种育苗及种植配套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了太子参、石斛、钩藤、何首乌、断续等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特色水产大鲵繁育养殖技术取得突破,已形成10万尾的产业化养殖规模。
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惠及民生取得明显进展。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域,研究提炼出9种不同类型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和相关配套技术,应用于78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在磷矿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研发40余项关键技术,磷工业采选和磷化工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微扰动平推流种分技术等节能降耗关键技术有效降低了高耗能传统行业的生产成本;以磷石膏、硫石膏、粉煤灰、锰渣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建材及精深加工的技术及产品研发,使我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44.22%。
全省发明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量分别增长了49.28%和26.01%,各项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张元斌)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