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沙漠作物,上个世纪由南洋引入台湾种植改良再引进海南等地栽培的植物——火龙果,几年前“落户”贵州罗甸后,产下的“紫红龙”火龙果在2007年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博会上一举夺得金奖。
短短6年,在各级党政领导、专家、商家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下,罗甸火龙果成为当地的“名特优”产业。
中美洲热带沙漠火龙果“落户”罗甸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火龙果在人类可食植物果实中位居上流。除了具有预防便秘、保健眼睛、增加骨质密度、帮助细胞膜形成、预防贫血和抗神经炎、降低胆固醇、防黑斑等功效外,还具有瘦身、解除重金属中毒、防老年病变、防大肠癌、遏制肿瘤生长等功效。
贵州省果树研究所专家蔡永强通过多年研究论证:“火龙果在年均气温18度左右、海拔550米以下、昼夜温差5度左右的地理气候下,品质最优。得天独厚‘天然温室’的罗甸年均气温19.6度,昼夜温差5度,最适宜引种火龙果。”
省农委资料显示,火龙果产业的优势在于适应性强、耐旱、耐瘠、嗜钙、采摘期长、市场价格高等,对贵州省低海拔喀斯特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精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都有重要意义。
从2001年起,省果蔬站、省果树研究所开始在罗甸进行火龙果引种实验,科技人员先后开展了火龙果生态适应性、丰产栽培技术、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经过6年的引种试验,精品水果火龙果在罗甸山区试种成功。
“从引种实验成功到筛选出多个品种,我省已破解了火龙果种植技术瓶颈,初步具备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条件。”省果蔬站副站长向青云告诉笔者。
接着,贵州省专家在贵州师大分析测试中心分别从罗甸火龙果和广东从化火龙果取样,对营养分析测定结果:罗甸产的火龙果热量较低,蛋白质较高,酸甜适口,果实中膳食纤维含量高,超过苹果、橙、桃,口感细致,有益人体健康,其品质优于其它地方。
“在我省典型的、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山区,种植火龙果不仅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农民收益,带动经济发展。”省农委副主任吴承斌说。
从2007年起,罗甸开始大面积推广。当年从罗甸选送参展的火龙果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立即引起了商家与消费者的高度关注。
全力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6年多来,在农业部、省农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的牵手下,罗甸果农从“果盲”到大种火龙果,从学种植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罗甸名特优火龙果产业呼之欲出。
在推进火龙果产业发展中,县委书记沙先贵、县长杨朝伟深有感触:
2007年火龙果种植被写进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
2011年3月24日,省委书记栗战书批示:“尽快打造‘罗甸紫色火龙果’品牌。”
同年5月29日,省长赵克志考察罗甸火龙果基地时指出:“罗甸发展火龙果条件得天独厚,要加快扶持力度。”
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多次到罗甸实地查看火龙果长势,鼓舞全县干部带领农民群众种好“致富果”。
贵州省果树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罗甸蹲点办公,全方位地扶持罗甸火龙果茁壮成长……
罗甸干部群众不负众望。以黔南州“185”农业产业化增收示范工程打造“万元山”要求,把发展火龙果产业与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乡村旅游业、与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公司+村委会+农户联动”、“公司+大户”等发展模式,走种植连片化、建设标准化、品种优良化的路子,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发挥产业带动效应,使基地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机械普及到园”,进而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
据县果茶办主任杨胜强介绍,火龙果种下后15个月就挂果,亩产200公斤,按目前市价30元1公斤算,第二年每亩就有6000元收入。第4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可达1500公斤,亩产值达4.5万元,火龙果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果农积极性高涨。
在板庚乡红岩村,连绵的火龙果架环顺200多亩。村民陈仁智告诉笔者:“听说岩山上适合种火龙果,2008年学种4亩,第二年开始挂果,当年收入2万多元,第三年产量增高,收入超过3万元,拉箱后还能保土,今年我的10亩荒山全种上了火龙果。”
交友村黄元召3兄弟原先在浙江一家服装厂打工,2007年抱着试一下的态度,拿出打工挣的14万元,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11万元,在坝王河边荒坡地里开垦出47亩土地种植精品火龙果。“去年收入超过20万元,比打工强多了。”黄元召说。
“每年红红的火龙果盛开在高原千岛湖畔,那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旅游佳景,火龙果不仅是旅游商品,而且是新兴的旅游资源。”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元智告诉笔者,在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日益增多的今天,有灵丹妙药功效的火龙果除了生食外,其花和果均可加工成各种营养保健食品,花和茎均可入药,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十分有效。
资料显示,我国能够进行火龙果栽培的省区有台湾、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热带省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台湾外,全国火龙果种植面积仅4万亩左右。
而到去年底,罗甸火龙果种植面积已达3.27万亩,今年将近6万亩,未来5年达到10万亩。笔者在采访中看到,昔日贫瘠的土地上,如今俨然一片火龙果农业观光带。(王世昌)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