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贵阳居民用上缅甸天然气还只是规划阶段,如今,这一规划正在变为现实。近日,在共青团贵阳市委的组织下,13名贵阳志愿者走进国家四大能源战略通道最后一条——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工地,这一管道将途经贵阳市花溪区等13个县(区)。
中缅油气管道经13个县
据了解,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是继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的第四条陆上能源进口通道。四大陆上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在中缅油气管线建成后会初步形成,有利于实现油气运输渠道多元化,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安全。中缅油气管道从云南瑞丽入境,经云南、贵州分别转赴重庆、广西。其中管道在贵州境内铺设500多公里。
中石油管道局三公司在中缅(国内段)管道建设中承担了贵州段400余公里天然气管线建设任务,是全线多家单位中承担任务量最重、难点最多、合同额最大的单位。他们负责的10、11、12标段,管线途经盘县、普安县、晴隆县、关岭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镇宁县、普定县、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贵阳市花溪区、龙里县、贵定县、都匀市,共13个县(区)。
贵州可享受原油天然气
据悉,管道铺设沿线的云南、贵州、重庆都能享受到经管道输送的原油。同时,中国石油总公司为配合油气管道建成后的开发利用工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贵州省兴建多种天然气利用设施,包括天然气加气母站、加气子站等。其中将在贵阳市建设城市民用天然气项目及工业用气项目。
业内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通过这条能源通道的建设,无论从经济意义与战略意义上讲,中缅(国内段)管线的建成,将有力推动贵阳市乃至贵州省跨越式发展,带动化工、轻工、纺织等系列产业发展,培育出新的支柱性产业。
国道旁的天然气管道
7月12日,从贵阳经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志愿者和中石油管道局三公司的几名管道工人在安顺市镇宁县境内的210国道会合。管道工人招呼大家:“马上就要进入工地,进入工地后可能有碎石滚下,请大家戴好安全帽,穿好防护鞋。”接过防护鞋,记者发现,这种鞋与女生冬天穿的雪地靴很相似,然而在鞋面却镶有厚厚的防砸钢板,两只鞋起码有十几斤重。
跟随管道工人,我们沿一条陡峭的山路上行两百多米,来到了210国道旁的石山顶,此时大家已是满头大汗;往石山顶深处再次前行四五百米,一条两米多深、三四米宽望不到头的坑道出现在眼前;坑道中同样望不到头的黑色管道,就是中缅油气管道的一段。
这组管道将用来输送天然气。”项目副经理赵国辉说,它主要由每节12米长、近8吨重的钢质管道拼接而成,根据地形变化还会使用到弯管、弯头管;每节天然气管的直径超过一米,管壁厚度超过一厘米。在铺设管道前先挖掘坑道,然后吊装、拼接;经严格的检查和相关处理后,在管道四周铺设一定厚度的细土及碎石,才可以回填普通泥土。
他们铺设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
赵国辉坦言,贵州的地形是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遇到最困难的;为了不误工期,工人们一天十几个小时都泡在工地上。“在新疆戈壁施工时都比贵州要快,这里主要是土层薄,很多坑道都是从岩石层中爆破出来的,很耗时。”一名施工人员介绍,贵州的雨季,也让他们常常要对坑道实施排水。
拼接管道的焊工,是志愿者没有体验到的一个工种,冒着野外三四十度的高温,工人必须穿着比一元硬币还厚的皮衣,在飞溅的火花灼烧下,皮衣平均两个多月就需要更换。为不误工期,每天早上5点多就到工地上工,晚上7点才回到附近的驻地休息。中午在工地吃饭时,是工人们唯一的休息时间;每天两菜一汤,当天是木耳炒肉、西红柿炒鸡蛋、绿豆汤。
工人们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大多都是子承父业,管道三公司的前身是“东北输油管线建设管理指挥部第三建设大队”,曾投入著名的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八三工程”建设。(孙亚珂 毛海峰)
来源:贵州都市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