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毕节市长陈昌旭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今年2月7日正式批准实施的《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毕节将把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毕节的资源禀赋相结合,快速发展,和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陈昌旭因在团贵州省委和瓮安任职期间屡次创新工作方式被称为“无中生有”干部。
国家战略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陈昌旭说,《规划》通过国办发文后,引正式生效,毕节要做的就是围绕规划进行全面分解和落实。
据陈昌旭介绍,《规划》)提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保毕节试验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全国贫困地区探索一条超常规的后发赶超之路。
《规划》明确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加大对试验区交通、水利、教育等领域支持力度;研究开展煤炭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规划》提出,到2020年,试验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川滇黔结合部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扭转,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城镇化率达45%以上;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早在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在毕节倡导成立主题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其精神和实质后来被解读为科学发展观的发源地。
陈昌旭认为,《规划》是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得到国家批准实施的综合性改革发展规划,是继去年国发[2012]2号文件后,中央出台的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毕节试验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也是试验区改革发展的里程碑和最大的政策“红利”。
区划调整
有了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毕节将如何落实发展呢?
陈昌旭的回答是:毕节将以“一核一带多支点为突破点。”围绕“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区、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培育形成一核(由一城三区构成的毕节市主城区)、一带(贵阳——毕节经济带)、多支点(一批中小城镇)构成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陈昌旭说,在这样的空间战略中,将规划布局产业园区群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群,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促进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构建具有试验区特色的产业体系。主要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扶持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创建千亿级园区。
在教育层面,陈昌旭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时,陈昌旭着重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户籍人口超800万,常住人口650多万的贵州第一人口大市毕节的人口素质提升、促进就业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毕节目前已经投入几十亿的资金启动职教城建设,为了让职教城更具活力,还引入了10亿元的民资投入。
同时,坚持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试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陈昌旭说,毕节要提升对外开发合作水平,实现由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的转变。
无中生有
在过去的执政期间,陈昌旭曾经在团贵州省委和瓮安等地因工作频频创新被外界看好,其“春晖行动”在全国引起反响。另外,在瓮安依托区划调整拓展的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化布局,其实践对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强省战略具有启示意义。
陈昌旭把这种创新成为“无中生有”。
什么叫“无中生有”呢?陈昌旭打比方说,在全国发达城市对贵州的对口帮扶中,要把资金的单一、有限扶持变为产业合作,比如深圳和毕节,将利用深圳的资金、资本和人才优势,和毕节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相对接,形成新的产业,毕节将布局电力直供深圳,让两地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将利用毕节生态环境好、无污染的优势,为深圳职工绿色的生态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