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人中遴选80人单独成班,实行书院式管理,特聘首席导师,4至6年弹性学制……湖北襄樊学院于今年3月初开办“孔明学院”,设立诸葛亮班,尝试一种培养“通才”的本科教育改革。
这种办学方式打破原有本科院校专业教育传统,究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还是校方借孔明之名的哗众取宠之举?近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淡化专业 弹性学制
去年12月,襄樊学院发布成立孔明学院的消息,同时在2010级本科生中展开选拔。当时有千余名学生报名,按照1:5的比例,最终选出80人,按照文、理划分,分别进入诸葛亮1班、2班。
在襄樊学院提供的一份《关于遴选2010级本科学生进入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学习》通知上,记者看到,孔明学院以钱学森的“必集大成,才能得大智慧”和梅贻琦的“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强化基础、突出能力、因材施教、特长培养”的办学方针,培养德能兼备、基础扎实、潜力丰富、特长鲜明的卓越本科生。
襄樊学院教务处处长苏顺强说,孔明学院主张“淡化专业,通识为本”。录取学生的1-2学年为通识教育阶段,3-4学年为特长培养阶段。
此前,襄樊学院组织专班,历时一年时间,对我国本科教育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学习过程怎样,学生一进校就进入某个专业,固化在一个专业学习。而80%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参与调查的学生都对学校开设的课程与教育、教学过程不满意。
苏顺强说,作为一所二本院校,襄樊学院无力改变这一状况,但正在尝试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入读孔明学院的学生先不定专业,而是根据学生志趣、能力等综合情况,个性化设计培养与发展计划,最后专业可有可无。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孔明学院实行首席导师负责制,诸葛亮1班、2班都配备了一名老师担任首席导师,全面负责该班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一批博导、资深教授组成导师团,为他们设计学业计划、学习内容、能力培养以及职业规划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学,在课堂上自由提问,发表意见。
周卫军原是襄樊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经过层层选拔,这学期他进入孔明学院诸葛亮1班学习。谈起当初的选拔考试,周卫军回忆说,题目很灵活,大多是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周卫军告诉记者,除一些基础课程外,诸葛亮班还开设有管理学、社会学、高等数学、评判性思维等课程,这些都是原来专业没有的。
襄樊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弹性学制是指学生完成4年学习后可申请继续深造两年。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后,学校颁发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历证书和孔明学院“诸葛亮班”学士学历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学校授予与其所学及特长相适应的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