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攻关,引入了分子生物技术作为外援。昨天下午,“十二五”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在长沙启动,目标是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精细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状基因,创制一批优异新种质及新材料,选育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并推广种植4000万亩。袁隆平出席启动式,他寄望该技术攻关达成预期目标,为超级杂交稻突破亩产1000公斤难关输送“顶尖高手”。
袁隆平告诉记者,水稻优质高产,国际现行技术路线有两条: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中国超级杂交稻从大面积亩产700公斤到跨越900公斤大关,靠的是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综合运用,选育出具有完美株形和优良遗传特性的“种子选手”。如首破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功臣“Y两优2号”,其外貌特征为“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已获“水稻界的姚明”美誉。
分子生物技术则是水稻优质高产的新技术路线。此次启动的攻关课题涉及诸多研究内容,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邓启云研究员介绍,其中包括对于水稻“野性”优良基因的揭秘,以及“Y两优2号”的母本“Y58S”等不育系如何有效防衰抗老的基因层面详解,并将运用于育种创新。
鲜为人知的是,与“Y两优2号”同母异父的“Y两优1号”,不仅获农业部超级稻认定、还入选科技部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迄今已连续3年被农业部列为长江流域中稻主推品种,其田间玉照就是袁隆平院士向世界介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时自豪展示的那副“水稻瀑布”图。它还在国家形象片中,作为袁隆平院士的“陪衬”,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超级屏幕。
袁隆平告诉记者,如果借助分子生物技术攻下水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难关,则意味着到2030年,面对全球50亿以大米为主食的人口,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将有能力承担为“织补”世界粮食缺口做出贡献。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吴俊 编辑:文新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