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前,肖宏国细心地给孩子调整头饰。
中国日报湖南双语网消息 据华声在线2月19日报道 (记者 聂诗茼 通讯员 赵丁丁)“道具、服饰都整理收拾好,一件都不要落下。”2月18日,大年初九清晨,天还未完全亮,肖宏国和他的孩子们已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常德桃源县漳江镇演出。
尽管清晨冷雨蒙蒙,但挡不住肖宏国和孩子们对汉剧的执着。肖宏国记不清这是他和孩子们的第一千几百场演出了。
“孤儿爸爸”肖宏国本身是一名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十多年来,他先后收养80多名孤儿,供孩子们上学、教孩子们汉剧。
专业演员
9点半,到达演出现场。肖宏国布置戏台、调试音响设备。上场前,肖宏国一一为孩子们调整发饰,确认妆容。“别紧张,你行的!”李青是孩子中最小的,肖宏国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全是鼓励。
10点整,演出开始。歌舞《开门红》、戏剧《蜈蚣岭》等节目叫好又叫座,赢得满堂喝彩。
演出持续3个多小时,下午一点才结束。其间,肖宏国和孩子们顾不上吃一口热饭,演出完后他们又风尘仆仆地赶往常德武陵。
团长爸爸
无论寒暑,常德市武陵区南坪乡的一栋民宅做的练功房内,每天清晨都能听见肖宏国陪同孩子们苦练基本功的声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常德汉剧是一门古老剧种,需要苦练基本功。”这是肖宏国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对待孩子们的学业和练功,肖宏国是异常严格。孩子们哭过痛过,但肖宏国都“狠心”地让孩子们坚持下来。收养的80多个孩子都在艺术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并成为当地春节晚会、文化下乡、节庆汇演等活动的常客。
舞台上是严师,生活中肖宏国是慈父。过年时,给孩子们发路费回家探亲;换季时,给孩子们买新衣服;过生日时,给孩子们送礼物;孩子若有个头疼脑热,更是贴身照顾。孩子们平时习惯称呼肖宏国为“校长”,私底下还是愿意喊他“爸爸”。
李园是鼎城区人。幼时丧父,母亲改嫁他乡。2001年进入武陵区九龙孤儿艺术团后,她的人生才开始丰富。和艺术团里那些一样不幸的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练功、演出……她逐渐成为艺术团的台柱。在肖爸爸的关怀下,她还组建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庭。
“肖爸爸待我们很好,教我们知识,过年过节还给我们买礼物。”“总记得我们的生日。”“肖爸爸说,我们把汉剧学好了,也就有了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等我们能养活自己了,就要报答爸爸。”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
透过厚厚的油彩,孩子纯净的眼神里洋溢出来的幸福让人感动。肖宏国在一旁笑着,眼神里充满欣慰。
汉剧之梦
肖宏国9岁失去父母,后进入剧团学戏。后来,剧团散伙,肖宏国经营起了火锅底料生意,生活安顿了下来,并有了一定的积蓄。
2001年3月的一个夜晚,肖宏国到湖北送货,途中遇到一名身世可怜的孤儿向自己乞讨。相同的经历让肖宏国触动很深,他回家和妻子商量,决定创办一个孤儿艺术团。既帮助孤儿,又传承了难舍的汉剧。
妻子和表兄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9月,肖宏国拿出十几年攒下的20多万元积蓄添置设备,并从常德市鼎城区民政局一次性领养33名年龄在8岁至14岁的孤儿。
孤儿艺术团创办之初,曾有人质疑肖宏国是否靠艺术团在外演出创收。对此,肖宏国说:“要赚钱,我就不会放弃火锅底料生意了。艺术团的开销很大,孩子们要吃住,除去工资、买道具等费用之后所剩无几。”
12年时间,“武陵区九龙孤儿艺术团”共排演200多场传统汉剧,义务演出和低偿演出约1000多场;常德当地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几乎都有这群“汉剧娃娃”的身影。随之,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被常德市汉剧院和部分区县戏曲团招录的就达20多名。
“社会对我的帮助太大了,现在我已年过半百,后半生就想为这些娃娃做些事。”肖宏国说,这些娃儿是自己的孩子,也是汉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