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夕阳下的洪江古商城。古商城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蜡、鸦片而闻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区的物资集散地。现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380多栋。)
在农业社会,水道是经济的血脉。沅江与渠水、巫水等众多支流,成为贵州东部、湖南西部进入长江流域的重要通道,沅江之畔因此崛起诸多码头、集镇乃至商城。洪江就是当年的繁华之市,如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市镇的大致格局和部分古建筑。
6月26日,我们走进洪江高大幽深的“窨子屋”和陡峭狭窄的街巷,管窥当年“烟火万家”的胜景。
上午9时,下过一阵雨后,古商城在水雾缭绕中,迎来了三三两两的游客。行走在窄窄的青石板巷道上,弯弯曲曲,时上时下,两旁清一色灰墙青瓦的明清建筑,陈旧斑驳,一时间有时空错落之感。这里,曾经的繁华,已化作历史,但存留着的18家报馆、23家钱庄、34所学堂、48个半戏台、50多家青楼、60余家烟馆、上百个店铺、近千家作坊,诉说着沅水边这个小镇不尽的风流。
沅江和巫水在此交汇。“洪,大水也,沅江至此而水大,故市镇受其名焉。”洪商文化研究会会长曾湘红说,清代的记载,确切地表明,洪江的得名来源于水。水流至此,趋于平缓,船只好停泊,而且在古人看来,此地藏风聚气,易守难攻,是做生意的好地方。渐渐地,从明朝开始,洪江成为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其中,木材、洪油是最重要的产业。围绕着木行与油号,洪江建立了一个运转自如的商业系统,涵盖运输、税收、金融、服务、教育、娱乐等现代商业社会所必需的各个行业与部门。
在洪江,有“十人不如一牛,十牛不如一车,十车不如一船”之说。从洪江的船,就可见当时的繁华。沈从文在《常德的船》中曾写道:“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大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就是这种船,据1938年《湘水道查勘报告》,经常停泊在洪江的就有511艘,还有小苗船近千艘。每年还有9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要由此出发,当时江面上的热闹可想而知。洪江人描述为:“见船不见水,见排不见江”。
就是这么一个偏远小镇,在1934年,便拥有坐商230家,全国有20多个省市的商人来此开设庄号,创业立家,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的财富传奇。
曾湘红曾听老人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房子着火,竟然烧着木板船,引火到对岸,等这边的房子建起来,那边火还没熄。在他记忆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洪江的船还有很多,他去对岸洗澡,无需下水,可直接从停泊的船上跨过去。
洪江成为时人眼中的“小南京”、“小重庆”,曾湘洪认为,这与洪江商人的诚信密不可分。量木材,一根要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商人之间,吃一碗粉,买一袋米,先画“正”字记账,年底再结账。有个姓刘的油号老板,买一套房子搞装修时,挖出一袋光洋(银元),他把光洋送还卖房的人,对方说你挖出来的归你,相互推让,刘老板便把光洋交给汛把总署,最后捐给了育婴堂。“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曾湘红感叹。
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商城”,曾湘红认为并不夸张,因为洪江古商城保存的不仅仅是380余栋古建筑,还保留了一个商业社会的完整形态。
交通命脉往往决定一座城市的兴衰,古今如此。解放后,随着横贯东西及南北的火车开通,交通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这座沅江漂来的商城,逐渐衰落。
两年前,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洪江区管委会、凤凰古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大汉城镇建设有限公司、全国人大代表谢子龙,携手组建了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经营洪江古商城。作为商道文化的一个“标本”,这座古商城逐渐走出深闺,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据统计,2012年,古商城共接待游客129万人次。
兴也沅江,衰也沅江。洪江古商城的下一次繁华,还要等多久?
■记者感言
沅江是一条流淌文化的河流。在湘资沅澧四水中,唯有沅江江畔,曾崛起过如此繁华的商城。这条文化的河流,仍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