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桑植县芭茅溪乡民族艺人在澧水边练习桑植民歌。 赵持 摄)
这里是山的王国。层层叠叠,绵延不尽,几乎占据了整个视野。峡谷从山的腹部纵深切入进去,无法窥见峡谷的尽头,但见一片鳞鳞的波光,从黛青的谷底缥缈而来。
7月1日,澧水探源采访组沿桑植县境内的澧水北源一路北上,这是一次惊艳的寻访,也是一次大饱耳福的旅程。
澧水北源,作为澧水的一级支流,集山川秀美之精华。在湖南几大河流中,澧水独秀,在这里能得到诠释。
桑植多山,星罗棋布10426个大小山头;桑植也多河,纵横交错着大小溪河410多条。而在澧水北源流经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内,无论是山头还是溪河,占了1/3。在大山里盘旋,当满目的青翠让人有点“审美疲劳”的时候,哗哗的水声便显得格外甜美,有时是浪花追着浪花的清脆,有时是急流掉落巨石的轰响。
只是,光有水声,在这莽莽的群山中,总显得有点单调,也平添几分寂寞。但你放心,在这里,大山组建起了它独特的“交响乐团”。
河流唱“累”了,人就成了主角。这人与自然的大合唱,在芭茅溪乡一条流往澧水北源的川洞河边,大家领略了它的美妙。
“高高山下一呀条河,水急滩又多。河边站个打渔哥,哟嗬一双赤脚。他手提打网一无扯索二差网脚,哟嗬一网打下河。打个鲤鱼安合(刚好)一斤多,紫红腮壳。提起回去喊老婆,你打点汤来喝。你看大的吃得少,小的吃得多,一群儿伙(小孩)稀里糊涂,争得打破呀鼎罐锅。”
河边一农夫踏歌而来,高亢的歌声,诙谐的句子,听上去就像喝了一碗澧水“趴趴鱼”开的汤,鲜美无比。
这是那原生态的高腔山歌桑植民歌吗?
循声而去,我们见到了唱歌的人。65岁的老人向格文,唱了一辈子,说起桑植民歌,他很带劲:“桑植民歌是我们老百姓的歌,看山唱山,看水唱水,打猎有猎歌,采茶有茶歌,出闺哭嫁歌,娱神祭祀歌,起屋上梁歌,下河打渔歌。你们刚刚听到的,就是打渔歌。”
“芭茅溪是贺龙元帅手提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起始地,也是桑植民歌的盛行之地。土家人从牙牙学语起,就学山歌、唱民歌。”芭茅溪乡党委书记谭晓菊告诉记者。这个精致的土家女人,对桑植民歌文化情有独钟,去年,她一手操办了芭茅溪第四届文化节,她还计划把芭茅溪村、汨落湖村等地打造成民歌村。
如果小溪河的欢唱、桑植民歌的悠扬是“交响乐”的主旋律,这大山里还有不少“配音”。若听到那漫天的“嗡嗡”声,就说明你来到了蜜蜂养殖基地;那风吹粽叶的“沙沙”声,则是路过粽叶生产基地的回响。在澧水北源两岸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山上,是优质粽叶的天然宝地,当地农户年收入的一半,靠的是粽叶。桑植已成全国最大的粽叶生产加工基地,产品销往美国、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山中的雨,说来就来。在我们前往五道水镇探访澧水北源的源头时,大雨不期而至,先是如炒豆般打在车窗上,紧接着就倾盆如注。桑植地处武陵山脉北端,鄂西山地南侧,是湖南三大暴雨区之一,境内地貌类型变化多样,澧水山高滩险,坡陡流急的特点,在这里也体现明显。
“别看这条河河床深,但只要下两个小时暴雨,河水就会离地面不远了。”带我们去寻源的向导娄云青,是土生土长的五道水人,对暴发的山洪,他曾心有余悸。不过这种令人不安的“噪音”,已引起当地人足够的警惕,这些年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如今河两岸的山上,森林覆盖率高了,能涵养水源,即使雨水从山上流到河里,也不会带走什么泥土。“在我们这里,发洪水时水都是清的,因为水土流失少,而且洪水也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当晚宿在天平山原始森林接待站,正遇上一群从张家界过来度假的客人,他们的一场篝火晚会,让桑植民歌再次在山中飘荡。在篮球场一旁的空地上,篝火燃起来了,民歌唱起来了:唱了《马桑树儿搭灯台》,又唱《棒棒哟捶在岩板上》;唱了《四季花儿开》,又唱《约你二会来》……酒,一杯接一杯,歌,一首又一首,唱得大山也醉了。
第二天清早,6时刚过,就被清脆的鸟鸣唤醒,画眉、斑鸠和山里特有的山啄娘、娃娃鸡的叫声此起彼伏,它们是大山最勤劳的“歌手”。
我们也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就驱车前往赶塔。这里是澧水北源、澧水中源、澧水南源三大主源正式合流处,定是“交响乐”气势恢宏的高音部分。
不过我们未能如愿,在赶塔村下游几公里处,建起了贺龙水电站,赶塔至电站一带,水位早已抬高成了贺龙水库,碧波荡漾,“高音”变成了“轻音乐”。不过有地名为证:打鼓泉乡。可以想象,在电站建成之前,这主源的合流地,是如何万马奔腾。如今要听到打鼓般的水声,得等到电站开闸放水时。
■记者感言
屈原笔下的澧水,是“沅有芷兮澧有兰”,澧水的清雅气质,在桑植有充分体现。但桑植人喜欢这样来理解澧水:把“澧”字拆分开,除了必不可少的“水”,就是“曲”与“豆”,有歌还有粮,所以他们唱《桑植是个好地方》——“地是刮金板,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人是活神仙。”可如果没有桑植人的乐观,也就没有歌;如果没有桑植人的勤劳,更是没有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