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纺织工艺在传承中创新(译文)
记者 冯志伟 文新征
古老的艺术在湖南偏远地区繁荣发展。过去,中国年轻的姑娘在幼年时期就必须学习针线活,这是她们将来找到如意郎君的条件之一。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传统刺绣就如恐龙一般灭绝了,但在湖南偏远地区,这项传统依然延续着。
少数民族,如土家族,苗族,侗族和瑶族,世世代代在湖南西南部地区生存繁衍,他们创造了数种有名的纺织工艺,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例如,瑶族的一支—花瑶,名字就来源于他们极富特色的多彩的衣物和如火纯青的十字刺绣功夫。在湖南西南部山脚下的一个花瑶村里,刺绣仍是女人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一般7到8岁的时候花瑶族的姑娘就开始学习数针脚,用针线,然后在母亲或姐妹们的指导下逐渐掌握刺绣技术。”花瑶刺绣工艺继承者奉雪妹说道。
和机器刺绣不一样的是,花瑶的十字刺绣无需事先准备好设计稿或是刺绣框架,而是完全依赖于刺绣者的双手和技巧。花瑶的姑娘们跟随着手工布料的纹路,绣出她们脑海中的图样。这些花瑶姑娘随身携带着针线和刺绣活,只要有空闲,随时随地就可以刺绣。在水上,石上,小溪边或森林旁所建的木质吊脚楼前,人们经常能见到带着针线,布料,正在刺绣的花瑶姑娘。
手工制的底色为蓝色,白色或者灰色的布料,在花瑶族姑娘的精心刺绣后,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花草,鸳鸯,金色的日落和彩虹的图案让平淡无奇的布料转变成为了不起的作品。之后这一件件艺术品被做成围巾,外套,腰带,裙边和贴身衣裤。苗族和侗族的妇女们在花瑶族的工艺上又增添了更多浪漫的元素。她们不仅为家人制作衣物,还制作被单,手帕和枕头,甚至用彩线编织花腰带作为爱情的象征。
“苗族的姑娘都热情,而且爱美。但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们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用双手制作装饰物让自己变得更美。”凤凰古城扎染技术唯一继承人吴景连说道。“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只是少数民族刺绣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孙文辉认为,“少数民族多彩而图样繁多的衣物起源于古老的图腾崇拜时期,要求他们用这些衣物来供奉。”例如,动物形象是花瑶族十字刺绣的另一重要主题,蛇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动物之一。在深山老林里居住,蛇时常出没,花瑶族崇敬蛇,因为他们发现蛇有很多人类所没有的技能。专家称,花瑶族对蛇的崇敬堪比汉族人对龙的仰慕。
侗族人也有自己的崇拜图腾,包括一种传说中狗和龙的混合体的动物。锦绣在土家族的祭祀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100年)开始,土家族人民已用精美的锦绣来供奉神明,在他们跳传统舞蹈时,也会穿着手工的锦绣品。民间工艺不仅是用于制作日常用品,它们也在向人们传递着工艺中蕴含的古老文明。
生活中,土家族锦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土家族婴儿诞生,祖母会给这个婴儿一款缎锦当做礼物。婴儿会使用由锦绣制成的被褥。土家族姑娘婚后开始学习织锦技术,她们的父母和亲属把锦绣作为嫁妆送给她们,新娘收到越多的锦绣,表明她的地位越尊贵。锦绣的颜色随着场合不同而变化,静静地记录着土家族人的民俗和生活方式。
在湖南传统纺织工艺中,最有名的当属湘绣(又称湖南刺绣)。湘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汉族人始创,在众多的刺绣中,湘绣是最能与时俱进,迎合市场需求的刺绣。专家称,由于湘绣来源于日常生活而又与时俱进,这让它在现代社会依然繁荣发展。湖南长沙城郊的沙坪镇被誉为“湘绣摇篮”。湘绣是如此的流行,当地人常说“每家每户都有人会湘绣,每个村子都有湘绣大师。”而如今的湘绣,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变得更加时尚而兴旺。
在过去,湘绣用针线而非笔墨来记录历史。如今,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湘绣已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书法。不仅如此,湘绣被装裱和包装得更为精美,来适应市场需求。和沙坪镇相比,传统在苗族和土家族村落里被保护得更为完好,因为这些村落位于湖南西部山区,相对更加少受外界现代文明的干扰。一些老人仍使用传统扎染而成的床上用品,旧时与传统刺绣相关的婚礼和节日习俗也被保存了下来。
然而,由于传统技艺需要一套非常全面而详尽的技术,掌握这套技术的人并不多,因此只有其中的一些被保留。如今政府已全面认识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重要性,并已着手开展手工艺保护工作。其中几种纺织艺术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单。
2006年,湘绣,花瑶十字刺绣和土家族锦绣进入国家一级非物质遗产名单;2008年,侗族刺绣,苗族十字刺绣和苗族刺绣被列入国家二级非物质遗产名单。除了刺绣,一些地方传统服饰也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之一的是以多样式,多风格,做工精美而闻名的苗族服饰和饰物。 “尽管采取了保护措施,一些工艺,尤其是刺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肖凌之说道,“如今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肖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以此代代相传。内陆省湖南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据湖南省文化厅数据,湖南省拥有99个国家级和22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英文报道见8月23日《中国日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