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争说李东阳”
——走进“进士之乡”体验书院文化
金羁细马出明光,碧色罗衣锦绣香。
行过玉河三百骑,少年争说李东阳。
——摘自明代诗人陆武《琼林醉归图》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大多知道李东阳的大名。作为明朝著名诗人、散文大家,历任翰林院编修和户部、礼部、吏部尚书,他先后被授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誉满京城的大学士,竟是茶陵高陇人氏。
同样鲜为人知的是,在明清两代,包括李东阳在内,共有四个茶陵人被授“大学士”头衔,分别是明朝刘三吾、李东阳、张治,清朝彭维新。所谓“四相文章冠两朝”,既是指此。
茶陵读书人,为茶陵古城涂抹了一道炫亮的色彩。据统计,自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至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共有2名茶陵籍文人点中状元,127人高中进士,加上已无法准确统计的举人、贡生、副榜、生员,人数之多,在中国南方十分罕见。
一个外籍人士眼中近于“化外”的偏僻小县,竟然堂而皇之地成为“进士之乡”,对许多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谜。而这个谜的谜底究竟是什么?答案是:茶陵书院文化。
茶陵书院之兴起,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宋朝之时,北方持续动乱,南方较为安定,北人于是纷纷南迁。这一背景下,地处要道、农业发达、社会又较为安定的茶陵,成为一些南迁者理想的客居地。据统计,茶陵69个姓氏,宋、元、明三代迁入的竟有47个。农耕社会,讲究耕读传家。迁入茶陵的各方人氏,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便纷纷创办书院,培养自家士子,以求读书入仕,功名显达。一时间,茶陵书院如雨后春笋,竞相兴起。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元末学者、茶陵人李祁在其所撰《茶陵学校记》中,就曾骄傲地宣称:“茶陵学校,湖南为盛”。据当今学者考证,茶陵书院自宋至清代共有38所,宋代居湖南第三、 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茶陵书院是一道文化的奇观。有人评价:“江南三省,湖广得才,近古湖广省湖南得才为最多。茶陵隶湖南,得才比各郡县犹多。”
受书院文化浸润的茶陵学子,大量登堂入仕,著书立说,成就斐然。
四大学士自不必说,其他学子可圈可点者亦不在少数。茶陵进士谭希思、陈泰诗文出色,著述均被辑入《四库全书》;茶陵士子刻印的元版《梦溪笔谈》,是全国存世唯一原刻本,196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从香港购回,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光绪30年进士谭延闿,早年投奔孙中山,历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长、秘书长、北伐军总司令和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