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晚上是长乐镇上市街和下市街舞龙技艺的大争斗。群众点火把助威,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踩着高跷、古装打扮的人物踏着麻石路,从历史深处走来,打破长乐镇往日的宁静,为节日中的当地居民献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文图/记者 李锋
古朴而宁静的千年古镇汨罗市长乐镇,汨罗江从镇南缓缓流过,镇上麻石铺成的老街,因“长乐故事会”的声名远扬变得热闹十足,游客纷至沓来。
举旌旗的,敲锣打鼓的,数米高的高跷和一台台彩车……每年春节前直到次年元宵节,欢笑声、叫喊声、喝彩声就会塞满整个长乐古镇,接踵而至的“比故事”,吸引了不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
传说人们在这里打捞到屈原的遗体,故筑回龙门作纪念。长乐百姓在元宵节和端午节扎高台、比故事、舞火龙、踩高跷,用道具、服装、造型演绎历代佳话,以此祭奠屈原,便形成“长乐故事会”。“长乐故事会”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它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演出来的。长乐人用自己的身体,“做”成一个个的造型,表演出一段段的故事来,是地地道道的长乐人的“行为艺术”。孩子们是故事会的主角,分演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和高跷故事,从隋唐流传至今。
早上7时不到,上妆的孩子们挤满故事会博物馆。扑粉、抹脂、上彩、勾脸谱,一双双饱经沧桑的手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游走,急促但不慌乱。大人们架起木梯,把化好妆的孩子送上三四米高台,一个支点便让孩子们在空中摆出各种造型,或飞天,或舞剑……一个个惊险的造型让现场观众捏了把汗,可小孩们却在空中泰然自若。
长乐的孩子就像是天生的表演者,又或许是先辈遗传给了他们独特气质,立上抬阁,穿黄衣着绿裳,或是脚踩4米杉木条粉墨登场,行走在3米宽的麻石老街,在空中演绎着“忠、孝、礼、义”。
长乐故事今犹在,只是老街改。如今,故事会不在长乐老街演绎,而是搬上了一条更宽敞的水泥新街。街上的广告横幅和水泥建筑渗透出现代的商业气息,慕名前来的摄影爱好者们避开纵横交错的电线,在屋顶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
“长乐故事会”第十八代传承人陈范兴,现年59岁,祖居长乐,从懂事起就爱看故事、扎故事。他遗憾地说:“以前一户人家可以扎两台故事,现在年轻人外出务工,几户人家合作才能扎出一台故事。加上如今孩子多是独子,父母不让踩高跷,当年高跷踩出的梁山一百零八将已没办法再演。”从长乐走出去的年轻人,不知在他乡是否会想起老家的故事盛会?数年之后回归故里,是否还愿接过这古老技艺,甘心花上两个月时间扎一台故事?
为了传承“长乐故事会”,长乐镇正在积极筹备2014年民间文化艺术节,一场场地、高故事表演将从春节持续到元宵节。
古语有云“鱼不离水,根不离土”,扎根在石头缝里的故事会,或许在麻石老街上才能原汁原味,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