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首页|时政|经济|市州|商务|投资|外企|名企|旅游|酒店|美食|风情|访谈|专题|图片|进入英文版
Home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City Business Investment Companies Travel Hotels Food Tradition Specials Photo
湖南双语网> 今日湖南> 本期关注

湘风楚韵年味浓(译文)

2014-02-18 16:39:35 来源:中国日报湖南双语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国在线

湘风楚韵年味浓(译文)

记者 徐潇 冯志伟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湖南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快速步入现代化的湖南至今仍保持着这些悠久的民俗,展示出独特的风情与韵味。

贴春联 逛庙会 过大年

除了有春联、守岁、拜年等与全国大同小异的习俗外,湖南广大汉族地区“过大年”有着独特的湘味。

湖南当地有名的民俗之一就是“迎灶神”。这是为了怀念民间故事中拯救了凡人的灶神爷,因此湖南人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便扫地刷墙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不少的地方还把腊月二十四定为过小年或“灶年”,意味着进入过年的节奏。

由于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刀的习俗,因此湖南人一般在腊月二十左右就开始“杀年猪”准备春节吃食。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后鞦等部分分解成块,经腌制、晒干、烟熏之后制成腊肉备用。

糍粑,是另一种湖南人过年必备的吃食。糍粑的制作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制作方式——石臼打出来的年粑才会原汁原味,清香可口。在湘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打了糍粑后,还在扁形的糍粑上印制五颜六色的吉庆图案或福、禄、寿、喜之类的字眼。打糍粑意在庆贺粮食丰收,象征来年日子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拜神祈福,是过年中最庄重的仪式。春节期间,湖南长沙的开福古寺和道教名山南岳衡山的新春祈福会热闹非凡。祈福会还催生了“白天逛庙会,晚上看灯会”的传统。比如春节期间到开福寺赏花灯、猜灯谜、品小吃,看民间杂耍、戏剧表演,已成为长沙人的习俗之一。

龙舞表演是在湖南广大地区备受推崇的民间庆祝方式,也是春节期间最热闹喜庆的大活动。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的岳阳平江九龙舞和湖南郴州香火龙表演等将在各地上演。

热闹喜庆的苗年习俗

湖南聚集了190万苗族人口,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湖南的苗年,也是热闹喜庆。

苗年是苗族地区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各有不同。苗族过年多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杀年猪、打糍粑,要请三姑六舅的亲戚都拢来吃雹汤肉。大年三十日晚上要去寨上为最年长的老人去守岁,唱苗歌通宵达旦。初一凌晨除放炮竹迎新年外,还要去抢挑第一担水回家,以示纳财。

地处湘、渝、黔边陲的花垣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苗年一般在农历12月22日至正月15日这段时间。苗族尚农耕,对耕牛、耕地感情很深。因此,花垣县在过年这天,还兴敬牛,喂牛吃油炒糍粑。

别具风味的土家族“赶年”

湖南湘西的年是最有味道的。这是因为在湘西,除了可以感受到苗年,还能体会别样风味的土家族“赶年”。

湘西土家族过年往往会提前一天,其时间是腊月大二十九日或腊月小二十八日。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叫做过“赶年”。

在“过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将弄来的柏树枝和梅花枝插在神龛上、堂屋中柱上、大门上,纪念土家族人战争时过年的生活环境。还在门窗、猪圈、牛栏、鸡笼、石磨等地方及犁、耙、锄、打谷桶等生产工具、家中的大型家具以及附近的果树上等地方都要贴上压岁钱(祭菩萨时的纸钱),以此预兆来年财源兴旺。这些钱纸,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扯掉烧毁。下午三时左右,土家族会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门神等神灵。

除夕守岁抢年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过年习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腊月三十(月小则是守二十九)这最后一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除夕夜里抢年就是待夜里的公鸡一叫,即刻点燃鞭炮放起来,谁家的鞭炮若在公鸡一叫的瞬间响起,谁家来年就会兴旺,就会吉祥如意。

湘西龙山县的靛房镇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传承丰厚,这里过年期间会举办土家族歌舞祭祖盛典。这期间,可以见到土家族原始戏剧、祭神乐器,以及玩板凳龙、打草鸡、摔跤、叠罗汉等民间体育活动。

美食与歌谣相伴的侗年

湖南是侗族的第二大聚集地。因此侗年也成为湖南最主要的春节现象之一。侗年是侗族很隆重的节日,以吃鱼冻为主。吃鱼冻的日期,依其姓氏各有不同。

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还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正月“闹春牛”是侗族地区的传统,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尤为盛行。“闹春牛”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村村寨寨都有,只是规模不同,内容和形式一样。春牛由竹篾和彩布编制而成,由身手灵巧的健壮小伙儿舞动,一人耍头一人耍尾,后边跟随着扶犁耙、手执牛鞭的人,一路敲锣打鼓。诙谐有趣的表演,喜庆的锣鼓声,领唱着春牛歌,“闹春牛”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侗族百姓通过“闹春牛”来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并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英文稿刊载于《中国日报》2014年1月30日7版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湖南 民俗 少数民族
首页|国际|中国|财经|评论|博览|军事|体育|图片|娱乐|时尚|明星|情感|论坛|博客
关于我们|About us|服务条款|新闻热线|广告服务|诚聘英才|建议意见|客服中心|网站导航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081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中国日报湖南双语网法律顾问:湖南邵文律师事务所 首席律师 刘邵武 电话:0731-85515938
Copyright © 1998 - 2011 China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日报网(北京英信联信息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10-848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