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质量问题集中爆发 民众纷纷转投洋品牌
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带来消费畸形
屡屡曝出的食品质量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民众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也带来了一些畸形的消费理念,比如倾向“洋品牌”、对“特供”、“专供”的产品情有独钟等。
国人对“洋品牌”的信任集中表现在奶粉行业,由于“三聚氰胺”和一系列国产乳制品的质量问题,对于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是许多中国消费者的一个普遍心理。
近几年来,“洋品牌”奶粉也借机在中国大肆攻城略地,抢占了国内50%以上的奶粉市场,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虽然近两年来中国的乳业逐渐恢复了元气,但蒙牛毒奶的出现,再一次让中国乳业遭受打击,国人在香港和国外购置奶粉潮再起。
一些企业也看准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在国外设立工厂,打着“洋品牌”的名义,专门生产为中国消费者服务的奶粉,比如,不久前新华社还揭露了一家号称来自新西兰的“纽瑞滋”奶粉企业,打着专供中国人的旗号。经证实,“纽瑞滋”奶粉的确是在新西兰注册、生产并进口的,但是产品只针对中国市场。
除了崇尚“洋品牌”,国内不少消费者对“专供”、“特供”的产品也情有独钟。
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保障关键部门的运作,对部分群体实行“特供”,以优先满足这些群体的需求。“特供”的物品和供应的对象都很特殊。“物品特殊”,即特供产品多是市面上买不到的。其次,就是供应的物品绝对安全,是高质量的。
由于对许多食品质量不放心,这些“专供”、“特供”的产品,自然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首选。
但眼下,泛滥的“特供”产品一方面真假难辨,另一方面却有过度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的嫌疑。
目前市面上有一部分商品一直以“特供”的身份“欺骗”广大消费者。例如某品牌的牛奶就曾号称“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牛奶”。
为打击“特供”,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年9月份,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知,要求白酒、葡萄酒等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大型超市等销售场所,不得出现“专(特)供××国家机关”、“××省(市)指定接待专用产品”、“军队特供”、“军需特供”等国家机关的名义及类似内容。日前,为进一步肃清市场,国家工商总局再次发出通知,杜绝发布含有违法违规内容的广告。
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崇尚“洋品牌”还是青睐“专、特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者对目前市场上食品质量的担心。
加强食品安全时不我待
一些专家认为,国内产品质量之所以屡打不绝,有着各种原因。比如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不高,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故意偷工减料或由于其他一些有损产品质量的行为造成的。
另外,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和生产经营方式及社会环境因素也为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提供了“温床”。比如,食品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就是由于食品的原料或农产品来自于千家万户,每家每户用何种农药,何时用药千差万别,使生产加工企业无法对农药残留实施有效控制造成的。只要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不发生改变,加工经营企业,即便非常努力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农药残留上不超标,也无能为力或效果不明显。
有评论指出,要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在许多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对产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对农产品种植基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建立备案种植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县)等,对因中国目前的生产经营机制或体制造成的质量难题能起到一定的缓解和补偿作用。此外,还应提高市场的准入条件,认真做好生产加工企业的注册备案工作,保证企业的软硬件能力。
“最主要的还是加强对违法、违规企业的监管,加大对一些出现食品质量企业的处罚力度,让他们不敢大意,不敢出错,出错了就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位法律人士告诉记者。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