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手机由盛转衰的警示
“山寨一条街”的萧条和“山寨”手机在广交会上“消失”,折射出山寨行业已从巅峰走向衰落。其短暂的兴亡史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却是“前车之鉴”:
——“短期暴利”没有前途。
明通数码城一位经营“山寨”手机的小商户卓界鑫告诉记者:“过去高峰期一天出货600多台,现在一天就出几台,利润更是低到几块钱一台。价格和利润竟不如卖鞋、卖袜子。”
深圳市宝安区劳动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宝安区作为深圳的产业大区,现有各类用人单位约4.5万家、劳务工约350万人。近年来查处的相当一部分“欠薪”案例,都发生在一些组装“山寨”手机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山寨”手机鼎盛时期仓促组建,短时间内兴起了数千家。后来“山寨”手机走向衰落,这些企业纷纷倒闭,发生了一些“人去楼空”、工人讨薪无门的案件。
——“一味模仿”没有出路。
一方面,大品牌在海外的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厉害,完全复制品海外客户也不敢下单,怕招来官司;另一方面,国内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单纯的复制品几乎很难光明正大拿出来展销。
曾在明通数码城工作多年的曼哈数码城总经理徐承亮告诉记者,如今低成本的原始“山寨”手机已被市场淘汰,而高成本的智能“山寨”手机又无利可图,不少过去靠“山寨机”起家的商户只好撤柜或转行,由此酿成了华强北“空铺潮”。
——“低价竞争”没有优势。
深圳凯迪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总监房林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国内小的手机制造商一般至少需投资10万美元才能建一条生产线,年出货量5万台左右。一台类似于三星Galaxy II的安卓系统智能手机,出口价格约103美元,更大屏幕、双核CPU的报价150美元。一台如此“高端”的手机,却只有20元-30元人民币的利润。
薄利倒在其次,更要命的是,过去“山寨”手机主打的南亚、拉美、非洲市场如今也成为老牌巨头诺基亚等以及国内品牌华为和中兴的主打“猎物”,“山寨”手机原先唯一的价格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