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和民间理财意识的觉醒,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理财市场在我国迅猛发展。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乱象也此起彼伏。从去年年末以来,政策密集出台,银行理财市场监管明显加码。面对严厉的监管,银行理财将向何处去?
理财乱象频出,监管“靴子落地”
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工作人员私售“飞单”、涉嫌诈骗等恶性事件频出,引发轩然大波,不仅使涉案银行的公信力遭受空前质疑,也使银行理财产品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
在华夏银行“巨亏门”等事件的直接影响下,去年1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全面排查代销第三方产品的业务,重点针对保险、基金、信托、私募、PE等第三方产品;仅仅1个月之后,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严格监管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推出多项禁令规范银行行为。
连续“敲打”之后,监管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3月27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也称“8号文”),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全面、量化的监管,并明确了整改期限。由于力度之大远超市场预期,直接导致银行股领跌股市。
针对非银行理财产品借助银行理财渠道“浑水摸鱼”的市场乱象,新规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代销代理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的,必须由商业银行总行审核批准。
另外,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糊弄人”的问题,新规也不含糊:商业银行应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充分披露资产情况,并于5日内向投资人披露所投资资产的变更或风险变化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银行理财新规中限制代销权限、加强信息披露等要求,与先前严禁“飞单”、严禁误导消费者等政策要求一脉相承。一系列的“细化措施”,有利于净化银行理财市场的外围环境,规范理财市场的秩序,使投资者的知情权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