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决定共同命运,时代精神引领民族振兴。
连日来,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热议。他们联系各自工作实际,在为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建言献策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认真履职的敬业精神,践行着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提升价值认同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很是兴奋。
柏广新说,一个人能顶天立地,根子在于他的道德和人品;一个民族能屹立不倒,关键是有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
他表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共有价值的认同度。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方能润物无声。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为我们这个古老国家和民族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价值层面给人以巨大冲击。”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副主委郭乃硕说,只有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找准情感的共鸣点,切中利益的关注点,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也就找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
“‘为国效力、为民造福、忠诚做人、和谐创业’是吉林森工人共有的价值追求。说到底,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上的一个集中体现。怎么让每名员工都有这种文化认同,从企业角度,就是要为员工营造和谐干事的环境,让大家工作得有尊严有幸福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柏广新说。
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
“培育核心价值观,要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市华侨医院院长朱世增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富足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与日俱增。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总觉得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认为欧美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表现较为突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朱世增表示,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民族首先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对此深表认同。她认为,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秦和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一次系统部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增强生动性、活泼型,避免成为简单的灌输与说教。加强和改进文言文教育,将文言文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养进行培养,力争通过一代人的努力,使青少年文言文水平有质的提高。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教师培养过程和各类教师培训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统筹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有效整合教育、文化、媒体等各方力量,形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
知行合一培育道德责任感
文明,不去实践就不可能抵达。法治,不去奉行就无以彰显其公正。诚信,不去坚守就难以成其为风尚。
全国人大代表、省实验中学校长潘永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需要付诸行动的价值准则,更是一种道德责任感。
“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潘永兴说,“但在价值观教育上,我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我们常常把一些大道理讲给孩子,而没有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这种教育方式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潘永兴看来,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要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中去。“我们不仅要向学生讲优秀人物、先进事迹,还要把其行为背后的核心价值观挖掘出来。只有知行合一,价值观教育才能逐渐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才能成为时刻指导行为的自觉追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自身做起。政府怎么做、企业怎么做、个人怎么做,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郭乃硕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字构建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躯体,人人都应从做好人做起,从做好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成主导13亿国人思想和行动的道德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