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剥夺它成为孩子的机会”是否挑战伦理
1990年,世界上第一例PGD“试管婴儿”诞生。2003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成功诞生江苏省首例染色体异常PGD“试管婴儿”。2011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国内率先应用array CGH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筛查(PGS)并获得成功。
生命技术的进步也伴随着伦理方面的质问。记者昨天了解到,这种根据基因优劣筛选胚胎的技术,为优生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伦理学争论。
“从法律层面,世界各国对PGD的应允程度有所不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方明告诉记者,德国、澳大利亚对此有相当严格的规定与限制,加拿大、法国、英国则采取中立态度,而在我国,PGD尚处在法律法规的空白地带。
“通过科学技术提高人类的各项条件,恰恰就是医学技术的最大伦理。”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海表示,支持PGD技术的合理运用,“使用科学技术以干预未来生命中的不确定因素,其意图是为人类带来福祉。”
反对者则认为:“优生破坏了自然平衡,有悖人类社会的伦理。”生物伦理学专家甚至担心,性别、智力、性格偏好等非医学因素或许导致PGD应用的盛行,最终难以控制。
省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会学专家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项苛求“完美的下一代”的基因筛选技术违反了伦理道德,被排除掉的一些胚胎可能不会最终让婴儿患病,但却被剥夺了“成长为孩子的机会”;有些胚胎即使存在潜在致病危险,那些疾病也是可以得到治愈或预防的。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