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新区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涌现又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极。
地处天府新区的仁宝、纬创,一季度产量达到301万台,仅比2012年总出货量差距不到30万台;“老牌劲旅”一汽-大众也不示弱:3月份日产量提升至1800台,在其带动下,成都经开区今年前三个月整车(机)产量13.7万台,超过2012全年产量的三成。
尽管全国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工业增速出现回落,成都依然保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领跑态势。1-3月,成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0.3亿元,增长14%,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高4.5和2.2个百分点。
推动工业率先倍增,成都市经信委提出“三个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好务,为全市工业经济市场主体服好务,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载体服好务。”成都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说,作为改进提升部门职能的重要举措,“三个服务”的实质就是要为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微观主体以及中观环境服好务,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打好“服务牌”。
领跑副省级城市的奥秘
今年一季度,全国经济下行,成都同样无法置身事外。今年初,部分行业和企业就存在利润下滑、订单减少、生产积极性降低等现象。不过从整体看,成都工业依然呈现“高开”态势,1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0.1%,成都高新综保区亦实现进出口总额23.6亿美元,同比增长60%。
为确保“开门红”,成都市在保持存量企业生产总体稳定、实现合理增长基础上,着力促进重点优势企业充分释放产能,这恰恰是成都工业能够领跑副省级城市的奥秘所在。
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成都工业前十强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68.3亿元,同比增长22.4%;还有225家企业增速达到100%以上,实现产值46.9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械产业、汽车产业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527.7亿元,增长14.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1.1%。
汽车产业尤其引人注目:首台国产沃尔沃样车试制完成,首辆全新柯斯达正式下线,首款新捷达全国上市销售,首批吉利SUV热销中东,首款成都大运“奥普力”高端卡车上市发布……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产销两旺,实现工业增加值135.9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3.3亿元、利税总额102.9亿元。
优化环境的风向标
“新鲜动力”也在不断注入。一季度,博世汽车底盘一期、奇宏科技成都生产基地等38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金亚智能产品、银鹭食品生产基地、晶林森林防火智能预警系统等28个项目开工建设。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也是工业强劲稳定发展的基础。”施跃华表示,成都将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深入推进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深化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重点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和“初创型•拟上规”企业。
4月,成都首次以“一对一”的方式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有关市领导分成6个组,“一对一”接待民营企业。参与座谈的企业都提前接到口头通知:“不谈大道理,只反映实际问题”。
此外,成都正加快出台成都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政务服务、强化要素支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不久前,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来成都调研。他对成都扶持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赞誉有加:“科技型企业在进行融资担保时,受限很大,成都为他们提供扶持和帮助,非常难得,也十分有效。”
全心、全力、全面保障
按照成都市的年度计划,今年将力争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新增机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小。“这需要做好工业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深化完善,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运行监测,及时发现工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措施。”施跃华表示。
紧扣“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成都将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产业化和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攻关,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技改扩能项目,狠抓节能管理和重点节能工程项目建设,启动涉重金属污染企业治理、调迁和关停工作,推进印染企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服务工业经济载体方面,将深入推进第二轮园区规划修编,推动园区整合发展,促进一、二圈层区县与三圈层市(县)结对发展,继续深化与周边市州工业经济合作,统筹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加紧制定“产城一体”发展规划及“两化”互动的具体政策,加快完善“两化”互动统计、评价、考核综合指标体系,全面提升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水平。(记者 张守帅)
实习编辑:段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