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报“变脸”的背后
实际上,我国股民对编造业绩泡沫并不陌生,“造假四大天王”——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给中国股市带来的创伤仍存。
作为造假“先驱”,蓝田股份创造了5年股本扩张360%的“蓝田神话”;本不具上市资格的郑百文,被炮制成为利润10年激增36倍的蓝筹股;银广夏4年间累计虚增利润达7.7亿元,琼民源虚构利润5.4亿元,两者均为“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ST”的变脸典型。
面对频频被曝出的注水业绩,来自青岛的唐先生十分不解:明明亏损的垃圾股怎么就被包装成“绩优股”了呢?
上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指出,这些上市公司财报“变脸”的背后,均有为之放行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保荐机构的身影。加上IPO审核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可操作地带”,部分心术不正的会计师和保荐人开始寻求“捷径”。
例如,作为广东一家生产茶油的企业,新大地2012年因造假倒在上市途中。但它却创造了“百吨原料造出近万吨有机肥”的奇迹。根据招股书,2011年其有机肥产量为9254吨,耗用的主要原料茶粕仅有118吨,远低于招股书中同公司同类项目45%的原料比。
然而,对于此类堪称“低级”的数据矛盾,负责核实公司发行文件的保荐人和审计核心财务信息的专业会计师居然没有表示异议。上海某券商保荐人向记者坦承,“只要到了现场,不可能发现不了问题。”
复旦大学会计学系教授李若山认为,万福生科式的造假,稍有会计常识就能发现。不法从业人员之所以与上市公司勾结,不仅仅是出于利益诉求,还与这些“互谋者”被罚后,能够有偿转让业务项目,把违规变成赚钱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