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从根本上解除山区群众的安全隐患,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陕西省2011年启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扶贫避灾移民工程。计划利用10年时间,将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白于山区279万人搬迁安置,数量超过三峡移民。这项工程预计投资超过1200亿元,将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投入、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解决,目前已使30多万群众受益。
近五年间,陕西省将民生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惠民工程,为普通群众“编织”幸福生活: 五年间,全省城乡基本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率先在全国实施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率先在全国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25万农村孕产妇受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实现制度全覆盖,1705.47万城乡居民开始享受此政策,目前已有385.86万人领取了养老金;保障性住房开工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基本解决群众的住房困难
于细微处体民情 民生投入“抓大不放小”
每天补助2元钱,让每个学生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袋牛奶。陕西省政府3年前开始推行这件民生“小事”,力求改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的伙食。
“蛋奶工程”启动之初,因为涉及学校食堂建设、厨师配备,以及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不少基层干部曾持异议,认为会“费力不讨好”。后来推行过程中,虽然这些问题都曾出现,但陕西省政府认为“改善民生不能因噎废食”,坚定实施了这一民生工程。如今,已与国家“营养计划”并轨的“蛋奶工程”,惠及250万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60%,补助标准提高到了每生每天3元。
临近寒假,记者在白河县双丰镇中心小学了解到,去年以来,学校的“蛋奶工程”升级成“营养午餐”,每生每天补助标准4元。菜单显示,学生们中午可以吃到西红柿炒蛋、土豆烧排骨、黄瓜炒木耳等多个菜。5年级学生卢彩萍说:“学校的饭很好吃,花样比家里还多,天天都能吃到肉和鸡蛋。”
于细微处体民情,不以善小而不为,是近年陕西民生建设的一大亮点。陕西省政府深入调研,强力实施,通过许多民生“小事”,解决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事”。
陕西五环集团纺织女工孙金艳说:“这些年纺织工人的收入在全社会是低水平,2010年之前我的月工资只有1100元。因为省政府的重视,现在的收入有了明显改善。”她介绍,十多年来,西安东郊“纺织城”密集的国有纺织企业经历了艰难的低谷,数万纺织工人工资水平极低,生活困难。2011年,陕西省政府领导对此调研后,决定从当年起,通过行业退税、财政出资、企业自筹等方式,让国有纺织企业职工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2012年,陕西省财政厅完成了纺织、食品和森工行业职工2011年税收返还以及列支返还行业税收省级留成工作,确保了职工年收入2万元水平。孙金艳说:“受益于这项政策,我的月工资收入提高了两次,目前达到了每月2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