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评论表示,“外资银行变得比国内的快!荷兰银行先被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然后苏格兰皇家银行退出国内业务,转给星展银行,三年内理财产品转了两次手。危机下,外资银行优势都消失了。”
也有网友评论称,“产品及服务无所谓好坏,主要还是在于要把客户和产品及服务相匹配,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人,而现在由于考核机制的影响,客户经理不会去管那么多。”
总体而言,不少投资者反映,外资银行发行的境外代客理财产品(Q D II)多为结构性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不保本,并且产品的设计和理财协议条款极为复杂,在银行的“拼命”推销下,客户“一不小心”就会落入“陷阱”而承受超高风险带来的亏损可能。
渣打“苦主”维权不易外资银行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微博上对上述事件转发并评论道,“历经上次危机冲击后,外资行在理财市场恢复声誉和信任,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巴曙松所说的上次危机应指的是2008年末爆发的金融危机。在那场危机中,不少著名的外资银行所销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折戟”于下跌不止的全球金融市场,净值迅速缩水。而购买了这些产品的“富人”也一夜之间变成了“负人”。而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在中国投资者心目中高端、专业的品牌形象也由此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