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了最多的“奥数金牌”,却没有“数学金牌”
国内数学家们近几年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外的“奥数金牌”得主中,已经产生了“数学金牌”得主——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奖菲尔兹奖的获奖人中,已有多位奥数金牌选手。
甚至,国际数学联盟的领导人中,也已出现了当年的奥数选手。
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10岁、11岁、12岁参加过三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铜牌各获一枚,最好成绩是所有选手中的第23名。31岁时,他获得菲尔兹奖。如今,他也只有37岁。
40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曾是1988年、1989年连续两届奥赛金牌得主。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官方网站显示,因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并且拒绝领取菲尔兹奖和百万美元奖金而声名远播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是1982年奥赛第一名。
奥数选手成为数学家的案例,刺激了中国同行。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中科院院士对记者指出,中国“奥数金牌”得了最多,“数学金牌”还没得到,“这跟教育肯定有关”!
从奥数金牌来看,中国已经是个强国。截至2012年,中国参加了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其中17次总分排名第一、6次排名第二。
而有史以来参赛的158名中国学生,总计获得了124块金牌、26块银牌、6块铜牌。
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马志明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包括奥数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竞赛,“功利色彩太重”。
他说,吴宝珠、陶哲轩等人获得奥数金牌,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我国的奥数训练是机械化的,教给学生怎么解题,反倒把学生的创新思维给磨灭了。
对于奥数获奖者可保送的优待,他表示强烈反对。
“本来应该是天才的,考查学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功利化了。”马志明说。
近些年来,对于奥数的“围剿”一直没有停止过。
教育部宣布,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今年9月3日,北京著名的奥数培训机构仁华学校发布了注销公告。这所学校的奥数教材是培训市场上的“名牌”。
这是在北京市最近宣布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之后,关张的奥数培训机构之一。在这次整顿中,北京30所示范中学的负责人与北京市教委签订责任书,承诺不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不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任何形式奥数竞赛培训班。
北京市还明确要求,任何学校不得在日常教学过程和考试评价中涉及与奥赛相关的内容,严格把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不得超出中小学教学内容范围。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王永晖认为,如何不让大纲以外的题目进入试卷,“绝对是一个技术活”。他认为,应当建立一个“教育标准与水平考试体系”,解决如何划定范围的问题,这要依靠数学家。
王永晖认为,中国数学学会在这方面应当负起责任。
在他看来,奥数热反映出的中国公众的教育热情是极其宝贵的,数学家们应该研究如何将这种热情通过“良性的能量灌溉系统”,传导到孩子们身上。而中国数学学会“对于这些底层的教育能量流,是处于无作为的状态”。
“中国数学家们其实已经集体退出了奥数培训。”王永晖注意到,除了国家最高级别的奥数比赛和冬令营培训,还没有哪位知名数学家掺和过社会上的奥数培训。商业机构只能聘请一些数学专业的学生。
王永晖并不反对奥数。他说,现在很多人批驳奥数,不是因为奥数本身不对,而是家长们不管自己孩子合适不合适,一定要孩子加入。
他曾到奥数竞赛历史悠久的匈牙利交流。谈起奥数,当地数学界同行很惊讶中国有这么大的奥数培训市场。据他了解,匈牙利也有奥数培训,但不对学生收费,老师公益付出,政府提供补贴。
因此,王永晖建议我国“奥数培训公益化”。公益机制可以有效遏制全民奥数的风潮。如果让花钱参加商业培训的学生,总是在奥数比赛中比不过接受公益培训的学生,“自然就没那么邪火了”。
在“人人喊打”声中,这位数学教授反其道而行。他筹建了一个数学教育工作室,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奥数,“将来肯定会教儿子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