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2012-10-13 14:19: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作家莫言(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

在回答自己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由此,历史题材的小说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与笔法。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莫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莫言的作品获得了世界范围内众多读者的喜爱,很多重要作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投稿后每次看到通讯员拿着牛皮大信封退稿就心凉。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个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后来读到福克纳的作品,福克纳不断地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块自己的天地。莫言感到受了巨大的鼓舞。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马尔克斯的影响。因此,他得出结论:一个人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就是应该去大胆地模仿、借鉴。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他说:“一个中国作家要找到、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不能一直跟在西方作品后面亦步亦趋,中国作家必须要从民族文化的根源里挖掘创作的冲动。”《檀香刑》和《生死疲劳》、《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以前我们在文体技巧上向西方学习,现在我要从民间吸取思想资源。”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扑灰年画 茂腔 张悦然 M·YhomasInge 檀香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羊坚强"天生倒立

科学家预测千年后人类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