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早已经很习惯,甚至麻木:几乎每一起公共危机事件之后,总有一次官方的“突击行动”“专项行动”。事实已经证明,这种“头疼医头”的“突击行动”“专项行动”并不靠谱。很多时候,这种行动不过是官场的一种“规定动作”,真正用意是敷衍公众,平息舆论。就“问题校服”而言,暴露的是监管缺位。而监管缺位,就是源于有关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据上海市质监局提供的数据,上海市校服抽检合格率2008年为94.7%,2009年为80.8%,2010年为90.3%,2011年89.2%。2月18日,上海教育新闻网却发布消息粉饰太平:“本市中小学生校服质量较为稳定,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一说法,与上海市教委、上海市质监局2011年4月联合发布的一份关于加强校服质量监管的文件自相矛盾:“近年来,本市中小学校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均低于90%,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这就不难理解,生产问题校服的欧霞公司为什么三年被查处四次依然能顽强生存了。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采取专项行动等补救措施,避免更大的损失,这种做法当然必要。但是,“亡羊补牢”一定要动真格,一定要有切实的举措、实际的行动。如果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下发几个文件,雷声大,雨点小,公共危机事件依然无法避免。(张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