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类阅读传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感慨道:“古今中外,凡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国家和民族,往往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
一直在研究阅读史的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作了这样的阐述:“在一些西方国家,仍然保持着很好的阅读传统。比如,基督教强调读书,早期教徒读书主要是指读《圣经》,阅读是教徒跟上帝沟通的一种手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很好的阅读传统。他们的阅读大部分是出于宗教的规定。中国人读书与宗教信仰关系不大,但强调读书为学的首要意义是修身弘道,以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因此,无论是宗教的规定,还是伦理的需求,读书对中西文化而言,都很重要。中国阅读传统还强调:读书须求广博,为学须求通达;读书为学须‘思’、‘习’、‘行’相结合,正如《中庸》中所概括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首先是‘学而优则仕’;其次是勤学苦读;第三是对文本的尊重。中国阅读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以成长的名义与书籍为伴
我们今天倡导的阅读,已经有了全新的意义。
它是全民的,惠及每一个国民。它是现代的,发生在资讯爆炸、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诱惑丛生的网络时代。
它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数十年中,我国国民的阅读价值观不断地被颠覆,如今在民族的精神家园中,仍可见“读书无用”的断壁残垣;物质利益的追求,挤迫着人们日渐狭窄的精神生活空间;升学指挥棒的挥舞,划走了孩子们享受课外阅读的时光……
王余光认为:“在全民阅读的今天,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几千年来形成的阅读传统,吸取精华,构建今日的阅读价值观。同时,数字阅读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影响到教育方式与知识获取的途径。因此,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上述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诗人、诗评家谢冕说:“读书是最大的幸福。”我们该怎样使大众分享这幸福呢?
让全民体味书籍之香,要克服各种形式主义的读书号召、读书炒作。
让全民体味书籍之香,中国出版界任重而道远。
让全民体味书籍之香,中国教育的担当同样不可推卸。
让全民体味书籍之香,全社会都不是局外人。
让我们期待,中国因书香更美丽。
(光明日报 庄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