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汤圆首次标注过敏原信息 热门餐厅包间订光

2013-02-24 09:20:24 来源:北京晨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汤圆首次标注过敏原信息 热门餐厅包间订光

■元宵节·人物

“小灯张”民间艺人扎灯忙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作为“小灯张”第二代传人的张双志这两天又开始赶制花灯,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如图)。

5个月扎近400个灯笼

昨日,记者走进张双志的家,如同到了一座微型的民俗工艺品展览馆。阳台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书柜上竖立着1米多高的风车,阳台上还时不时地传来几声鸟叫声,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老北京味儿。

70岁的民间艺人张双志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见到张师傅时,他正戴着眼镜,拿着笔专注地在纸上作画。“这两天很忙,有20个花灯要在元宵节前赶出来。”一幅作罢,张双志介绍道,花灯形式看似简单,其实制作起来并不容易。从选材、做骨架、作画等工序到组装,制作一个最简单的方灯至少需要2天时间。

每年从10月份开始,张双志开始陆续收到各种订单,“这最近5个月我做了大概400个灯笼。”

“小灯张”从糊口到创新

在张双志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块印有“小灯张——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说到“小灯张”,张师傅说这是父亲张长顺打下的招牌,“现在做灯笼是一种情趣,可当初是为了填饱肚子。”张长顺在清末民初时是泥瓦匠,闲月时以做灯笼养家糊口。他做的灯物美价廉,且加以改造创新,逐渐在东四、地安门一带有了名气,人送“小灯张”的美名。

解放后,父亲到国企上班,很少再做灯。从小耳濡目染的张双志尽管也会做灯,但在工厂从事木工的他几乎荒废了这个家传手艺。直到后来,他加入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才逐渐意识到这是宝贵的民间艺术财富。为了发扬继承这门手艺,刚满50岁的张双志提前退休,一门心思投入到制作灯笼上。相对于样式工整的宫灯,“小灯张”制作的彩灯花哨许多:有荷花灯、兔灯、走马灯、吉利灯……为了使花灯更受欢迎,张双志不断改进工艺,创新款式,推陈出新。

培养更多的“小灯张”

20年的花灯路,张双志制作的灯笼先后参加了多次民俗工艺展览,屡屡获奖,并有数十件作品被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

过完了忙月,张双志说他还有另一个任务——宣传授课。每到过年过节,不少学校就会请张双志为学生上一堂花灯课,专门教做花灯。

由于制作花灯细致繁琐、耗时费力且售价不高,张双志深知这门手艺并不适合如今的年轻人养家糊口,“一想到传承这个问题,我挺忧心的,现在只能指望孩子。”张双志说,两个儿子虽然都会做花灯,但都有自己的工作,目前大儿子承诺退休后会接班。为了不让“小灯张”失传,前年张双志收了一个爱好彩灯的手工课老师为徒,“我不在乎手艺是否会外传,只要能传承就行。”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张双志 过敏原 包间 葵花子仁 小灯张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