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6月展开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透露——
“蛟龙”将载科学家乘客闯深海
出水后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在空气中的重量不到22吨,能承载3人。设计能力为下潜7000米,是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的最大深度。
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6月初,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即将出发,开启试验性应用航次。在这个航次中,将会有不止一名科学家乘坐“蛟龙”下到深海进行科考。5月26日,记者采访了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详解蛟龙号如何进行试验性应用。
自去年7月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圆满结束,从今年起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目前,载人潜水器的本体、船舶与水面支持系统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此次蛟龙号深海探险,不同于以往的海上试验,而是一种试验性应用——蛟龙号在完全投入业务化运行之前,继续完善技术性能、培养人才队伍,同时也开始为科学家服务。
试验性应用航次6月起航,分3个航段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介绍说,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计划6月初起航。
其中,第一航段为43天,计划于6月初从青岛起航,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开展定位系统的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刘峰说,此次在潜水器上加装了一套定位系统,在海底的绝对坐标定位可以达到米级精度,误差最大不会超过10米。同时潜水器上的视频系统也进一步改进,使得图像更加清晰。这一航段将对南海深部的地形地貌进行勘查研究,探寻相关地质规律。
第二航段42天,预计7月中旬于厦门起航,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进行海底视像剖面调查和取样,为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视像资料和样品,同时开展常规环境调查,收集环境基线数据,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义务。
蛟龙号在该区域作业的水深约为5000米,在该个区域的深海作业结果,将决定该多金属结核合同区会否成为我国第一个海底矿物试采区。
第三航段28天,计划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为参与海山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技术支撑。
刘峰说,海山的地形远比海底平原复杂,将给潜航员的驾驶带来挑战。我国大洋科考所发现的热液硫化物区即黑烟囱区域,有着石林般的地形。海山区域的驾驶经历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潜航员驾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