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昨日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舆情事件数逐年增长,热度呈波动性上升。十年期间最为高发的三大事件类型分别为违法违规、企业财经和时事政治。
政府积极应对舆情成主流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由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发布。蓝皮书指出,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我国舆情主体总体干预时效增强,干预能力提高。曝光后半天到一天进行干预的事件总体上升,2010年以来比值都在10.0%以上;曝光1个月以上干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蓝皮书认为,在政府舆情应对方面,十年来,尽管鸵鸟战术、推诿塞责、阻断信源等应对模式等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间,并曾引爆重大舆情事件,但积极主动型干预模式正在成为舆情应对的主流。
2003年至2012年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公众对政府回应评价为“中立”的事件占比最大,其次为“一般肯定”和“广泛肯定”。公众对政府回应评价为“质疑”、“广泛质疑”的事件占比相对较小,但十年来大体呈升高之势,从2004年至2008年的比重为6%左右,增至2009年至2012年每年比重均在10%以上,且这几年的比值连年增高,2012年达到峰值15.9%。
环境类:近三成“烂尾”严重
去年,联邦制药污染门、阿玛尼等奢侈品牌污染事件引发公众热议和反思。蓝皮书指出, 2012年重大环境舆情事件的诱因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灾害事故类舆情次之,环境政策类舆情位居第三。报纸成为主要首曝媒体,网络新闻曝光紧随其后;微博作为首曝媒介增势减缓。此外,2012年环境类群体事件仍旧多发,邻避效应成为主因,网络动员力量显著使群体事件规模有所扩大。
蓝皮书指出,2012年环境类舆情事件中已解决事件的比重下降,未解决事件的比例逐年攀升,事件处理“烂尾”情况严重。2012年影响较大环境舆情事件中已经解决的占比39.3%,较2010年的68.6%、2011年的43.8%有大幅降低,部分解决和未解决的事件占比27.3%,因事件未得到完全处理而导致的“烂尾”现象较为严重。
食品安全类:3至5月易高发
蓝皮书指出,2012年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高发月份是3月至5月,2010年的高发月份是3月份,2011年的高发月份是4月份。三年来,4月份发生的食品安全舆情事件数量最多,共有35起。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这一时间段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此外,春天是流感、过敏、痢疾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天气转暖导致食物易变质,人们更会密切关注食品消费品的安全问题。
名词解释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