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愿意在城镇定居的农民工群体中,80.2%的人选择在县城及以上的城市中居住,只有19.8%的人选择在镇定居。选择中、小城市(指县城和地级城市)定居的比例是最多的,合计达到56.9%。
购房建房是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定居成为市民的重要基础和物质前提。调查显示,在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中,21.6%的家庭在城镇拥有住房;在非农户口的流动人口中,79.8%的家庭在城镇拥有住房。在流动人口中,农业户口(18.1%)的购房建房意愿略高于非农户口(16.8%)。而在本地居民中,非农户口(11.3%)的购房建房意愿略高于农业户口(10.6%)。
调查显示,不同年代的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的计划购房建房对于地点类型的偏好基本趋同。其中,有3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第一,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及以前、60~70年代、80年代与90年代的农业户籍流动人口都偏好于在地级以上的城市购房建房,其比例分别为73.1%、58.9%、70.1%、68.3%;第二,各个出生年代的人都将在农村“老家”建房或购房视为第二选择,其比例分别为23.1%、31.6%、21.8%、25.6%;第三,各个年代的农业户籍流动人口都视县城为最不倾向于选择的地点,比例为3.8%、9.5%、8.1%、6.1%。调查报告指出,由于既与大中城市有相当的差距,又不能满足农村户籍流动人口“衣锦还乡”或“思乡恋土”的心理需求,县城处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购房建房选择的较为尴尬的境地。
日前,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正式结题。对于分类型、按层次地有序引导农民工落户城镇,结题报告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提供更为普及和完善的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着力解决好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新生代城镇流动人口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问题。建立技术资格准入制度,并以技术技能等级为主要依据,制定相应的差别化的城市落户政策。
二是以改善民生为宗旨,着力改善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等农民工聚居区在卫生、医疗、交通、文化等方面的生活条件,有步骤、有计划地使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融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就地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