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为汉语鸣不平:“汉语都成选修课了,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课?”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程从必修调为选修,在北京高考提高语文总分的前提下,引来热议似乎不难理解。昨日,中国人民大学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对大学语文退出必修课有一些讨论,也很正常,但大学汉语课不等于母语教育,必修变选修不等于弱化教学。
同时本报记者从广东多所高校了解到,大学语文或相关课程显示在课程表上,但与大学英语相比,不管是课程量还是学分数,都要少得多。
人大语文变选修
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学生在网上发表博文《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指学校不该为了追求国际化而取消大学汉语课。继而引发人们的讨论,有人为汉语鸣不平,“汉语都成选修了,那为什么英语还是必修?”也有人拿高考说事:“高考语文都涨到180分,英语降到100分了,我们怎么不好好重视呢。”
本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在网上发布消息称,下个学期人大将继续开设大学汉语课程,归入选修课类别,课程为2学分。校方还同时表示,该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无关乎“国际化”,只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一直不高,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排在倒数第二位。
超六成高校语文课课时仅为英语课一成
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了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
这份调查覆盖全国20余省份的高校,有115位一线大学语文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52%的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必修课占比仅为34.8%,而且“一旦高校课时调整,大学语文必首当其冲,是最先被砍的课程”。
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或更少,开课1个学期、2个学分,较之大学英语课的300~400个课时、开课4个学期、12~16学分,真可谓天壤之别。
事实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必修变选修引发的争议还与高考改革相关。北京不久前将高考语文总分从150分提高到180分,这也意味着中学的语文教学会相对加强。高校对大学语文“开刀”,更会受关注。
广东高校大学语文多数只上一年
广东高校情况如何?记者采访多所高校获悉,都开设大学语文课或相关课程。中山大学的大学语文课为公共选修课,课程时长为一个学期,占2个学分。广东财经大学情况相似,学生也是在大一修读大学语文,也是2个学分的必修课,学习内容为古文、散文赏析。广东培正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虽是选修课,但也有3个学分,每次上课时长为3节。华农和广外也有相似情况。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大学英语相比,大学语文的课程量明显少得多。以一所重点大学为例,该校公共大学英语课为4个学期,占3个学分,也就是说,对多数大学生来说,前两年都要上大学英语课。其他高校情况也大同小异。
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李同学告诉记者,在读书趋利性的情况下,大学开设语文课培养人文情况很有必要,自己也很喜欢这门课程。“英语涉及到分级考试,与没有考试要求的语文情况并不一样。”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