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逐的萤火虫
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见到萤火虫是什么时候?
我们来看看三组数据:
2007年萤火虫研究者付新华在北京香山植物园做过一次萤火虫展览,发现95%的城市孩子从没有见过萤火虫,80%的大人在近五年内也没有见过萤火虫。
2010年,付新华和武汉大学的几个学生在街头调查中发现,40%的市民无所谓萤火虫的消失,74%的人不知道萤火虫是什么,90%的孩子没听说过“车胤囊萤”的故事。
在湖北大别山一带,付新华对经常见到萤火虫的农民进行调查,发现99%的农民认为萤火虫是危害庄稼的害虫,应该打死。而实际上,萤火虫却是一种益虫,可以捕食危害庄稼的蜗牛以及鼻涕虫。
一方面是野外萤火虫急剧减少,另一方面,2013年对萤火虫的异地放飞和网上的活体萤火虫贩卖空前火爆。青岛中山公园首次从广西引进的万只萤火虫,在不到三天内死亡一半以上。
付新华从2000年开始研究萤火虫,他发现全国各地的萤火虫种群数量在大幅下降。城市里,萤火虫基本灭绝;因为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农村的萤火虫数量也非常之少(极少数特殊地区除外);被压缩到深山里的萤火虫因为景区的开发,数量也大幅下降。
萤火虫,不再自由飞行,随之消失的还有美好的自然生活。
会呼吸的钻石
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博士付新华研究萤火虫13年了。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会研究这种小虫子?”他回答说:“因为我发自内心地爱这些会呼吸的钻石,这些提着灯笼给别人照亮道路的小精灵。”
2000年8月,正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付新华,在实验室附近的草丛,第一次见到萤火虫,就是那一天的意外发现让他开始了萤火虫的研究。他捉了几只萤火虫和一些小蜗牛,关掉电灯,整个玻璃瓶都被染成了通亮的绿色。看着那些发着光、争抢着吃蜗牛的家伙,他感到自己发现了一扇奇妙的门,门里是一个来自未来的光世界。
当时中国大陆萤火虫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人做过分类研究,每发现一种萤火虫,确定名字都是一个问题。付新华曾经饲养了五年的窗萤,却不知其名。后来是台湾的萤火虫分类专家郑明伦博士告诉他,这叫胸窗萤,是一个叫奥利弗的外国专家从中国采集的,1883年正式命名。付新华感叹,中国大陆的萤火虫研究才刚刚开始,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搜集全国各地的萤火虫,尝试把它们鉴定出来。
让人震颤的美丽
2007年,付新华在峨眉山做野外考察,走了20多公里没有发现一只萤火虫,付新华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就在要放弃的一刻,拐过一弯道,眼前惊现一条萤火虫发光带,绵延500米,璀璨壮观,付新华满怀惊喜,内心震颤。2008年,付新华把这种美丽的萤火虫命名为穹宇萤,意思就像苍穹宇宙般美丽。遗憾的是,那年7月,付新华故地重游,泉水已干涸,萤火虫消失无影。
一次又一次看到大片的萤火虫转瞬消失,付新华博士毕业留校后强烈地感到自己不能够只在大学这个象牙塔中做研究,必须行动起来,保护萤火虫。这期间,有嗅觉灵敏的商家找上门来,希望合作饲养萤火虫卖给婚庆公司,新人可以在婚礼的时候放飞萤火虫。可是付新华婉言拒绝了。虽然内心极度不情愿去贩卖萤火虫,但隐约觉得商业化或许能挽救萤火虫。带着疑问,他去日本留学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