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25日,全省共清理出‘吃空饷’人员2.76万人,涉及吃空饷资金1.3亿多元,已退回财政2954万元。”河北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局局长姚绍学26日在河北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该省今年开展了“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强化核查监督、完善工作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对等措施,经过五个阶段和四个月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该专项治理工作已基本结束。
“我们在专项治理中,对‘吃空饷’进行了严格的定义:通过冒领、多领、骗取政府的用于给个人的资金,不涉及民营企业私企,也不涉及国企,只是政府性资金的。”姚绍学说。
通过专项治理工作,姚绍学分析说,“吃空饷”表象很复杂:单位吃空饷。单位人员退休、死亡或调出,本应核减从政府财政领取的给这些个人的钱,而没有核减;个人冒领。比如,孩子就业把关系放在财政开支的单位,关系放那,人没去而在家歇着,月月开工资;多领。按照身份,试用期或见习期,有的福利是没有或减少的,实际上也多领了;死人领。已经死亡的,因没有及时注销领取退休金、伤残福利等,家属还在领;长期病号,很多单位对长期病号的工资按全额发的;人员借调。有的上级部门人手紧张向下级单位借用人员,过去较长时间帮忙,这个人员原工作单位工资福利照发,新的借调单位还享受一定福利补助,形成吃空饷。
姚绍学说,为对应这些人群、方式等,目前河北各级各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或完善请销假制度、离退休人员管理、死亡公务人员遗属管理、人员借调、工资管理、编制管理,以及对发生“吃空饷”的人员和单位的处理制度。
“吃空饷能实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信息不对称,不能及时掌控真实的信息,使得错误信息起作用。”为此,河北建立了财政供养人员的信息报告备案制度,部门联查联审制度,人员及工资变动信息共享制度。“管人的涉及人事、编制、财政、医保、养老、离退休等多个部门,信息要进行共享,形成共管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河北还强化科技管理手段,引进指纹照片信息认证系统,财政人员供养信息数据库,做到信息到人、人到档案、档案到数据库,形成完整数据链,实现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记者白林)